close

對於民主的理解,不該只有「人民當家做主」,更不能只剩下「投票」。

一個欠缺IQEQ的社會,難以在民主制度民主素養的培養上,有所突破;於是只好停留在激情與民粹的漩渦之中,卻仍沾沾自喜。

 

台灣一家新創公司開發了一個低速動能發電裝置,安裝在公路上,透過汽車行經路面的摩擦力就可以產生電力。為了測試綠色經濟效益,於是向台灣某縣市公路管理單位提出申請,獲得許可後,他們將發電板裝置在某一鄉村道路上。

 

測試不久後,村長跑來抗議,雖然團隊拿出縣政府公路局的核准公文,村長卻不予理會,強調公路為村民所用,不容外來人士侵犯村民權益。公司無奈只好遠走印度,才順利地完成了公路實測。

 

德國這幾個月大量接納難民,對德國的經濟與民生造成了不小的衝擊。距離漢堡1小時車程的寧靜小鎮蘇姆特,原有102位居民,有一天村長收到上級指示,要他準備接納1000名敘利亞難民。幾經交涉,上級答應將人數降至750人,並告訴村長「你有兩個選項,接受,或者是,接受。」村長別無選擇,只得接受。

 

不知道是德國比較笨,還是台灣比德國民主、自由。

 

台灣許多人喜歡將民主、自由掛在嘴邊,稱之為普世價值,神聖而不可侵犯。其實民主或自由,哪有絕對值呢?

 

實踐民主或自由,最難掌握的是個人與群體的分際。當個人與群體的利益產生衝撞,是否有個大家可以遵循的機制進行仲裁?  如果沒有,純粹以群體的利益為依歸,就形成專制,如果只以個人的利益為依歸,就變成民粹。

 

國家政策決定接受難民,鄉鎮不甘不願,被迫接受分配的名額,這算違反民主嗎?鄉鎮可以用焦土政策,來進行長期抗爭嗎?  美國總統由全國公民選出,國會也由全民選出,但是國會通過的法案,美國總統具有否決權,這樣的系統設計,隱藏著什麼樣的民主精神?

 

真正的民主,不能只停留在人民當家的概念層次,而須落實在各級政府分權和分治的操作實務。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更重要的是,人民必須建立深厚的民主素養,才不至於失序。

 

然而,東方國家充滿了濃厚的「宗法社會」色彩,重視血緣、尊卑、人情關係,因此特別容易產生「從眾心態(herd mentality)」。一個人做決策時,選擇從眾的成本比較低,只需要用到情感,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智力或判斷力;  如果決策錯誤,風險也由大眾一起承擔。  因此,農漁會、工商團體、社會團體、家族大老的政治傾向,甚至社會事件的群眾情緒,都將直接影響個人的民主法治與價值判斷。

 

在宗法社會裡,從眾的成本與風險更低,特立獨行的代價和風險相對為高,然而這種從眾的社會風氣,跟民主的精神正好背道而馳。

 

在網路資訊和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從眾現象被進一步放大。本來主見不強的人,很容易受到同儕影響,吸引到某一聚落,跟另一個聚落造成對立。對立逐漸發展成對抗,雙方愈行愈遠,終於失去了解對方的機會。

 

如果我們把民主分成三個層次:選舉、制度、素養,很顯然地,台灣還只是停留在公平選舉的層次,在制度和素養上,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如果一個人有IQEQ,一個社會應該也要有。  最近,台灣許多怪現象被人批評台灣人既理盲又濫情,換句話說,社會的IQEQ都還很欠缺。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