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Google,故我不存在。

 

「凡事問Google!」在懶人包勝萬言書的時代,理性、事實、邏輯成為累贅,方便快速才是一切。   這樣的世界,是人類進步還是思想被綁架?

 

2016年的德文年度字是:後事實(postfaktisch)。   這個從英文「post-truth」來的新造字彙,不是指與事實不符,而是指事實的重要性完全不被重視。  美國康乃狄克州立大學哲學教授邁克林奇(Michael P. Lynch)說,在大數據時代,大家知道得更多但理解得更少!

 

未來每個人的腦子裡都被植入一台智慧型手機,當遇到問題時,這個迷你手機就開始上網搜尋答案。   這種思考方式延續幾個世代後,人類將完全依賴以即刻搜尋資訊獲得解答的運作方式,而忘記先輩如何使用大腦觀察、探究與論理。

 

尤有甚者,愈來愈多人連Google都不願意,或不承認Google上所有與自己原先認知不同的資訊。

 

哈佛大學歷史學者萊波雷說,當代社會放棄事實的文化,擁抱了非理性。   而其中又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來觀察:情緒化與惰於思考。

 

第一個層次,面對非理性與情緒,想用理性思考迎戰的人,終究必須面對一個事實:沒有人在乎你的理性,沒有人想看那些數據,因為你不屬於他們的同溫層。

 

幾年前中國大陸發生了火車追撞事故。   事故發生後,中國鐵道部不待詳細調查,立刻掩埋了車體,鐵道部發言人面對質疑時,解釋「掩埋車體是為了救援方便」,並稱「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

 

難道我們不是活在這樣「我反正信了」的時代嗎?      某些人就是堅持著他們深信不疑的事情,不管有多少事實可以駁斥他們的信念。    每天那麼多偽科學新聞、偽神學論調、網路流言流傳在各種言論空間,有什麼事實支撐它們?      誰在思考這些東西?      誰又被說服?

 

現今的政治與社會討論中,事實被愈來愈多的情緒拋在腦後,愈來愈多人認為,他們完全沒有意願聽那些自以為是的「高高在上者」說些什麼,他們忽視實情,也願意接受顯而易見的謊言。    不在乎真理,只在乎「我感受到的真理」。

 

在這種精神下,重點不再是真實是什麼,而是誰才是「我們」。    人們不再試圖與不同意見的人對話,而是先找到「我們」,才來創造並堅持我們感受到的真理。

 

第二個層次,惰於思考,或者無能於思考。   越來越多人放下自己的感受,因為,對一件複雜而難有簡單答案的事情深思,並非易事。

 

我們生活在懶人包的時代,生活在依賴他人用三分鐘幫你解釋一本書或一部電影的時代。

 

我們互相搜索,資訊連結,「知識」的產生已經自動化,我們不再需要去處理那麼複雜的事實,知識的產生與知識的獲得變得很簡單。

 

問題是,那真是知識嗎?    在「後事實」時代,我們每天上社群媒體看全世界發生的事情,但是事實太過複雜,我們無能分別真假資訊,便全盤接收或全盤排拒,或者以同溫層相信的事情為準。

 

「後事實」世界如同電影《駭客任務》中的母體,在這個世界裡的人被餵養知識與感覺,要脫離母體醒來,依靠自己的力量去面對冰冷嚴峻的真實,是一件辛苦而危險的事,也是絕大部分人做不到的事。

 

台灣近年流行一句話:裝睡的人叫不醒。   也許我們必須承認,這個時代並沒有太多人願意被叫醒。

 

德國選出「後事實」這個字,用意很明顯,就是提醒我們必須離開母體,以自己的力量理解、思考、對話,避免被自己的情緒或感受(感性)綁架,或對真實(理性)置之不理,以免毀掉幾百年來人類啟蒙的成果。

 

雖然不會有什麼「絕對的真實」,可是我們也不能接受「絕對的不真實」。    因為那些激起對立仇恨的勢力,常在我們的怠惰時刻乘虛而入。   思考、克服後事實的誘惑、不把自己全然交付給「網路」,雖然舉步維艱,卻是我們必須要做、也是人類賴以生存、進化最重要的關鍵。

 

就怕未來,人類將以「對事實理解的程度」的方式自動分類。   能理解的極少數將成為「高等」; 其餘的則自甘活在母體之中,就只是活著,而已。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