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全世界都忙著衝刺「提高再生能源比例」,但大家都忘了,搶救地球的關鍵,在於減少碳排放。

 

大家正努力提高再生能源的發電比例,但是再生能源還是只提供了全球電力總產出的8%。 「提高再生能源比例」的目標,是誤把手段當成了目的。

 

地球現在最需要的是減少溫室氣體,尤其是二氧化碳。 若把焦點集中在風力、太陽能等綠能,不啻排擠了其他減碳路徑。 過去數十年在核電上的投資,不該付諸流水。 德國因為廢核改燒更多煤,反而造成碳排增加。

 

一些減碳的新科技,其重要性並不亞於發展再生能源。 例如,直接把二氧化碳從空氣中分離的碳捕捉技術,以及提高能源效率的技術,像是智慧電網與智慧電表。

 

《巴黎協議》也明確指出,國家應該花更多力氣設定減碳目標,而非再生能源目標。 風力和太陽能或許有些幫助,但遠遠不夠。

 

 

2017年美國耶魯大學畢業典禮,出身猶太裔社會學者的耶魯大學校長彼得蘇洛維 (Peter Salovey)親自擔任演講人,期勉畢業生在目前充滿仇恨與分裂的社會裡,必須迫切找回「接納和同理心」這兩項重要的人性價值與美德。 否則你有越好的能力,只會為世界帶來更大的災難。 我們要學習接納和我們不一樣的人。

 

排外和壓迫一直是人類社會普遍的特徵,當我們感到失落、威脅、恐懼時,我們就很難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思考。 壓力與未知也可能導致我們指責別人,尋找方便的代罪羔羊,而無法用同理心看待他人。

 

當我們藏身於網路的社交軟體,就越顯孤獨,越容易引發仇恨,越容易失去接納和同理心。 在網路世界遇到問題時,解決方法常常是關閉帳戶、或一走了之。 只有自我,處處是高牆,完全卻乏溝通,因為這比跟一個活生生的人打交道簡單多了。

 

當社會關係弱化的後果就是,我們每天花很多時間盯著鏡子,只關注和我們信仰一致的消息,只關注和自己有關的事情,我們就變得孤立,我們建築高牆,使他人遠離我們。

 

這凸顯了一件事,擁有接納和同理心,才能讓下一代在成為社會的領導者時,有能力創建出更仁慈、更安全的社會。

 

耶魯大學第17任校長布魯斯特的墓碑上刻著墓誌銘:無罪推定不只是一個法學概念,它需要對陌生人慷慨的精神;以最好,而不是以最壞,來假設一個陌生人。

 

深切的同理心,將激勵我們採取行動,為他人及我們的社會服務。

 

 

蘋果公司CEO庫克在麻省理工學院(MIT)2017年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 庫克指出,先進的技術賦予了我們權力,但重要的是技術是否能夠正確地為人所用,因為它仍有潛在反噬我們的可能。

 

庫克說,我所擔心的並不是人工智慧能夠像人一樣思考,我更擔心的是人們會變成像電腦一樣思考,沒有價值觀,沒有同情心,對結果沒有敬畏之心。

 

科技本身是不夠的,一定要讓科技和文化、以及人文結合起來才可以讓人擁有理智、維持人性。

 

 

《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說,但願有一天,我能關閉全世界的孤兒院。 她已經展開行動,為兒童福利奔走,成立「路摸思」(Lumos)基金會(名稱來自《哈利波特》中的魔法:照亮咒)。

 

保守估計,全世界有8百萬兒童住在收容機構,這還只是查得到的數字。 很多人可能認為,孤兒院這種機構都很有善心,沒有它們收容的話,小孩就要流落街頭。

 

而且我們天真地以為在孤兒院也可以過得很有趣,但這絕對不是真相。 即使是經營良好的收容機構,也會對小孩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

 

孩子從出生就需要愛的滋養,才能促進腦部發展。 收容機構裡的孩子常有發展遲緩問題,身材比較矮小,往往有心理創傷等。 我們本來就不該把小孩集中起來看管,讓他們失去了個別的愛和關懷。

 

最近有一項大型研究顯示,跟一般小孩相比,住在收容機構的小孩遭到虐待的機率,超出6倍;賣淫的機率超過10倍;犯罪的機率超過40倍;自殺的機率超過了500倍;霸凌更是無所不在。

 

收容機構裡的小孩很多根本不是孤兒,高達80%孩子的父母至少有一方仍然健在。 父母親怎麼會讓自己的孩子住進收容所?有三個原因。

 

最大的原因是「貧窮」。當你已經走投無路,別人告訴你,「你可以讓孩子活活餓死,或者讓我們把他帶進收容所,供吃供住。」你會怎麼選擇?你當然希望孩子能活下來,不是嗎。

 

第二個原因是「殘疾」。同樣的,父母親被迫做出選擇,「想讓小孩獲得醫療、接受教育,你必須放棄小孩。」

 

第三個原因是「天災」。 這也是收容機構讓人詬病的地方,很多孤兒都被當成搖錢樹。 小孩常被用來販賣獲利、或是用來騙取捐款。 例如,2010年海地大地震以來,當地收容機構的兒童人數就增加了7倍。

 

這是個巨大的難題,但是完全可以解決。

 

首先,我們需要拯救那些生活在非常糟糕的收容環境裡的小孩。 其次,我們必須阻止兒童進入這些收容機構。

 

最急迫的是建立在地的社區照護體系。盡量讓小孩重回家庭,與父母親或親人團聚。 即使有特殊需求,花費的成本都會比進入收容所便宜10倍。

 

這些家庭會需要日托,所以我們要把收容所改建成社區的日托中心,讓孩子每天晚上都可以回自己的家。  收容所原來的雇員,可以重新培訓成護士或社工。 而日托中心除了青少年日托、也可以另成立老人日托,一舉兩得。

 

 

奧美廣告大中華區副董事長莊淑芬說,「興趣」這一回事,從小到大,由簡而繁,可廣可窄,或主流或另類,追熱門求冷僻,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我心嚮往就可以,言行不一沒關係,光說不練經常見,半途而廢無所謂。

 

換句話說,雖然人們無法付諸行動予以實踐,興趣依然是一種被允許停留在精神層面的自我偏好。

 

但從興趣升格為嗜好,則是另一回事。 行為舉止必須配合,時間心力缺一不可,良莠優劣各自負責。雖說金錢不是萬能,但是一旦要發展興趣、培育嗜好,沒有錢萬萬不能。源於興趣,付諸行動,持之以恆,養成習慣。

 

如今的職場,隨著與日俱增的工作壓力,多方培養專業之外的興趣和嗜好,日形重要。 不但能慰藉心靈、讓自己更快樂,還有益於工作績效。

 

 

5000多天苦練,造就了波士頓紅襪隊的「林海嘯」林子偉。

 

林子偉說,到了美國之後,每一天都是他的低潮。 但最重要的是克服心理上的障礙,不要怕累,不要怕辛苦,咬牙撐過去就是你的。

 

 

台灣如何在紅潮之中開出南向之路? 「走精深,不走大」才是台灣的東協模式。 台灣小,但累積深厚的技術、製造與服務質量,才是突圍前進的核心競爭力。

 

當中國大陸在東協的基礎建設完成後,帶動外來投資,在地經濟消費成長,經營這個市場的台商能間接得到企業成長機會,這是「帶動式」的成長。 台商最終還是得回歸最本位的技術專業與服務品質。

 

台灣企業要深入東協,就得把在地人當伙伴、當資本,而不是貶低成勞動力成本看待。 和在地建立伙伴關係,才是深耕之道。

 

 

 

 

 

 

 

 

 

 

 

 

                                                                                                                627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