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榜「不作惡」的Google,近來醜聞不斷,被指控侵犯隱私、壓制異見、進行不公平競爭。 華盛頓智庫「新美國基金會」無預警解聘學者林恩(Barry Lynn)的研究團隊。林恩的研究主題是科技壟斷,當歐盟裁定Google涉及不公平競爭,裁罰27億美元,林恩公開讚揚,並主張美國也應跟進。

 

由於Google執行主席施密特是新美國基金會的主要資助者,林恩因而指控,基金會是受到Google壓力,才會切割他的團隊。

 

隱私已經淪為圖利的工具,企業追求成長的天性、股票上市的壓力,加上快速擴張的科層複雜性,讓Google像是上世紀的石油、鋼鐵等傳統工業,難以抵抗濫用資源及影響力的誘惑,伸手操縱競爭市場、影響公共政策。

 

臉書任意操弄用戶資料、牟取廣告利益,早有許多批評;Gmail也潛入逾十億計的用戶信箱,掃描信件內容,作為販賣廣告的利基,直到六月才收手。

 

掃地機器人龍頭iRobot最近傳出,機器人一面打掃吸塵,一面收集用戶家中的面積格局等圖資,可能作為營利的資料庫。情趣按摩棒WeVibe也被爆出,將購買者的使用頻率、習慣設定、偏好模式等資訊,偷偷透過官方app回傳,因而遭消費者提出集體訴訟。

 

祖克柏創辦臉書之初,曾向友人炫耀,他能提供任何哈佛學生的電郵、照片、住處等個資;當友人反問,為何他有這些資料,祖克柏輕佻回應,「我也不知道,他們『信任』我,蠢斃了。」

 

臉書終於承認,去年大選期間,曾接受俄羅斯文宣團體匿名投放廣告,以假消息影響選舉;此外,臉書與Google的廣告投放機制都可能助長族群歧視、政治仇恨,凡此種種佐證,科技平台缺乏透明化的內部治理及外部監督,將嚴重危及公眾利益。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