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有兩種,一種是「代理學習」,看歐、美、日等走得比我們快的國家,找出標竿企業作為學習對象,不要看競爭同業、要看顧客第二種是「經驗學習」,就是PDCA(計劃、執行、確認、修正),錯了沒有關係,因為能學到經驗。

 

 

當雇主的人力成本大幅增加,可能會縮減其他訓練成本,將勞動成本的負擔轉嫁到勞工身上,不但造成勞動品質無法提升,也會影響核心就業人口,企業減少長期雇用人力、強化運用派遣、部份工時或是短期契約工等。

 

勞工獲得提升機會愈來愈少,彈性化勞動力愈來愈多,更不利勞工累積經驗、自我提升,在可見的未來,只會造成勞動力市場僵化。

 

 

世界最大工程顧問公司艾奕康(AECOM)亞太區總裁喬全生提醒智慧城市正熱門,但是追求科技之餘,千萬不要忘記城市的獨特個性。

 

都市更新時,要跳脫原來的都市框架,佔地10公頃、總建築面積56萬平方米的東京中城(Tokyo Midtown),在高密度、高地價的東京,保留50%的土地當城市開放空間,同時保留上百棵櫻花樹。

 

科技影響城市最重要的骨幹,就是交通運輸系統。然而城市高速發展時,千萬不要忘記自己獨特的風格、文化與個性

 

 

從前,最夯的流通業叫做量販店,強調一站式消費(One-stop Shopping),大量陳列、大量消費、廠商大量生產。這是「時間節約型」通路。

 

現在強調「時間消費型」的通路,如果你以為實體商店會被虛擬通路打敗,結果卻沒有,你走進一家書店,裡面有咖啡店、影音區、寵物店、餐廳、服飾區,雜誌更陳列得跟一般書店不一樣,不只有廣度還有深度,你一定可以找到你要的雜誌,也可以聽音樂、喝咖啡,這些是你在虛擬通路享受不到的,它可以讓消費者在裡面停留很久。

 

如果同時擁有時間消費型、時間節約型的特質,CP值會很高。在新零售的浪潮下,從整個都市結構、生活模式來看,實體不會像過去的網路一樣泡沫化,但是你不創新的話,一定被淘汰。

 

未來整合流通業的人,將是虛擬通路。

 

 

全球貿易大戰烽煙四起,首先,美國政府在201711月正式知會世界貿易組織(WTO),美國將比照歐盟,繼續在反傾銷調查中,拒絕採用中國「非市場經濟條件下」形成的價格和成本,而採用符合市場經濟的第三國(替代國)數據。

 

然而依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十五條的規定,201612月起,對中國反傾銷中採用的「替代國」價格計算傾銷幅度的做法,必須無條件終止。

 

現在歐盟與美國都公然違反該條規定,不惜與中國展開以牙還牙的報復。若這世界三大經濟板塊之間的貿易爭端出現失控,就會觸發WTO體系全面裂解。

 

追根究柢,自從大陸加入WTO之來,中國企業在尖端製造業領域的實力進步太快,已經讓西方國家喘不過氣來。歐美企業不僅無法在中國市場攻城掠地,現在自己的傳統地盤都快守不住了。

 

這叫做「見笑轉生氣」。

 

 

有「生技業張忠謀」之稱的楊育民,2013年從羅氏藥廠全球技術長退休。去年起,他在全球前四大細胞治療「CAR-T療法」先驅朱諾醫療(Juno Therapeutics)擔任執行副總裁。

 

楊育民說,生技業的發展關鍵是要建構「生態系」,包括:世界級的研究機構、大學、最好的投資家、創業者、成熟的法律制度,而整個社會對生技產業要有一定了解。但台灣社會往往急著在23年內看到成績。生技非短期科技,需要10年磨一劍。

 

能抗癌的CAR-T療法已上市,但價錢昂貴,該如何普及?他提醒台灣:「我們總高估1年內能做的事,卻低估我們在10年內可以完成的事。」

 

基因和細胞治療在起步階段,我們必須趕上這波浪潮。台灣有良好生物、醫療基礎,更有很強的製程、自動化技術及人才,這是台灣的強項,也是細胞治療的重要競爭元素。

 

 

研華執行董事何春盛說,美中競逐製造業領導地位,台灣具備雄厚的工業電腦實力,應該在大國的碰撞中找商機,幫助各國老工廠實施工業4.0,為全球製造業裝上輪子。

 

目前美國製造業佔全球佔比為18%,輸給中國的24%。這個局會不會翻轉?

 

美國製造業2016年的工廠平均年齡是25年,一半以上的工廠沒有數位化。川普提出稅改,估計可為美國帶來更多投資。此外,美國政府宣布每年投入1,150億美元升級製造業,也將幫助美國大大小小的工廠升級。

 

減少勞工使用、提升生產效率、降低能耗、減少報廢、減少污染排放,工業4.0可以達到這四個目標。工業4.0的實踐步驟有四個:自動化及省力化、機台連線採集資料、實時蒐集生產資訊,最後是生產資訊可視化。

 

工業4.0最終是引進AI,台灣半導體全球排名第三,工業電腦全球市佔率達60%,工具機產值全球第七。有這些優勢,台灣可以在全球製造業轉型中扮演重要地位。

 

 

「信任」是一個民主社會非常重要的社會資本,缺了這個關鍵的社會資本,民主制度很難走下去。然而對現有體制不信任,是21世紀的時代特徵。

 

在新的結構裡,有權力的,是群眾,不是菁英;有影響力的,是網民意見,不是專業知識。

 

美國學者尼可斯(Tom Nichols)說,美國人已經到了一個地步,把無知捧成了美德。把拒絕相信專家說法,視為「獨立思考」。

 

社會會進步,是因為精深的、累積的專業,使得我們敢去信任菁英、專業,認為他們可以帶來社會進步。當這個信任不在了,民主和專業就會崩壞,因為民主機制的菁英們就不會願意陷入一個泥沼裡與知識破碎而聲音卻又特別大的群眾一再糾纏,他們會選擇退出。那個時候,專業就無法、也不再為社會公益服務了。而是,誰有權、誰有錢,就去買他要的專業。

 

群眾掌權,群眾對體制沒有信任、對上一代沒有信任、對決策者沒有信任、對專業知識沒有信任、對菁英沒有信任。然而,這樣好嗎??

 

 

台灣贏過韓國避開歐盟租稅制裁危機,財政部10人工作小組居功厥偉。 2017年12月歐盟公布「稅務不合作名單」,台灣解除警報,南韓將面臨歐盟的制裁。

 

20171月歐盟來函,要調查台灣是否是稅務不合作的國家。當時的行政院長是財稅出身的林全,行政院財政主計金融處長蕭家旗出身財政部,行政院高度重視這個調查。立刻成立工作小組,涵蓋財政部、外交部、經濟部、金管會、交通部。

 

在大量信件往返中,發現這一次歐盟很重視經濟特區的租稅優惠。所以小組同仁將重點特別側重在此,徹頭徹尾地檢視了台灣各類經濟特區是否有國際租稅實務上「不當」的對外人優惠。 南韓就是敗在經濟特區租稅優惠過多,又未向歐盟做出改進承諾。

 

1998OECD公布有害租稅競爭報告,呼籲各國限制利用租稅優惠吸引外資;2005年通令各國改進後,台灣法規上的多項作為。最具體的例子就是,在促產條例落日時,收回許多租稅優惠,譬如:取消營運總部、物流配銷中心的減免稅、取消五年免稅等,這些都被視為高風險租稅優惠。

 

 

近年來全球平面與電子媒體受到網路與行動電子裝置的影響被壓得喘不過氣。然而生命自己會找出口,歐洲冒出不少新創的新聞媒體正在展開新實驗,探索新出路。

 

從幾名比利時記者成立一個名為「阿帕希」(Apache,非阿帕契)的新聞網站、到法國媒體網站Rue89、Mediapart,以及西班牙的El Diario,都已在各自土壤裡扎根。 荷蘭除了調查新聞網站De Corres-pondent、還有付費新聞聚合網站Blendle、財經新聞網站「追查錢流」(Follow the Money)。

 

這些新創媒體都還在掙扎成長然而從他們身上,能看見新創媒體的艱難挑戰與摸索出路的堅韌決心。上述歐陸數位媒體的大膽實驗,有幾個關鍵:

 

一、公眾利益取向:它們不因新創媒體需要注目,就走向流量模式,反而專精報導公共利益題材。然後,他們都以讀者為訴求核心,也獲得一定支持他們向讀者承諾,不只揭弊,還要做「有建設性的」報導,亦即針對社會議題提出解方。

 

二、讀者互動連結:這些媒體特別重視讀者參與,De Correspondent要求旗下每位記者,每週發行自己的新聞信,除了陳述報導進度,更能從讀者的專業回饋中,獲取實用建議,這些雙向互動,也能增進彼此互信。另一種促進信任的方式,是財務及運作透明化,付費讀者同時也可能是股東或合夥人,因此,財務報表幾乎完全公開。

 

三、多元運營實驗:除了會員收入,還有書籍出版、專案募資、記者演講、內容授權等等;除了網站會員,每季發行紙本刊物,並接受小額贊助。

 

 

 

 

 

 

 

 

 

 

                                                                                                           640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