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義不在尋找新的風景,而是擁有新的視野。

 

 

如果伴手禮是工廠大量生產品,沒有當地元素,缺乏跟土地的連結,政府也誤以為這是產值,其實是貿易。當全台的景點愈來愈一致化,卻只是更沒特色。

 

 

在地,就是找到自己喜歡、擅長且專注的事情但不是為了在地化而在地化而是透過在此地工作的人,用自己的方式闡述生活

 

 

文化要怎麼翻譯?台灣需要提升「文化翻譯」的能力,將台灣在地特色轉換成國際旅客能懂的語言,有助將單純的觀光化為「體驗」。相對於有形的古蹟或小吃美食,無形的體驗究竟要如何打造?關鍵在於透過食宿行程等細節的設計,規劃造訪經驗和營造感受。不同於以景點作為行程重點,要把「體驗」當成規劃重心。

 

要賣生活風格,第一步就是要好好生活當愈多當地人深入體會生活中的美,自然會散發出對在地生活的自信,這時,推廣觀光不再是力求對方買單的推銷,而是自在、從容地共享美好。當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愈來愈多,台灣才會成為觀光大國

 

 

發展觀光,不能只靠旅遊業從最基本的軌道交通整合、各種pass(通票)、多語系指標、第一線人員的外語能力,一直到國家戰略台灣觀光策略發展協會(DTTA)立一個目標叫做「讓世界旅人走進台灣」

 

首先必須從「地方創生」做起,有點像是台灣所謂的社區營造,一方面要創造當地的生機、生活,另一方面也就創造了生意。

 

再講到第二個層面是「地域品牌再造」,所謂的「在地限定」

 

地方創生時,有兩個名詞:DMODMC(觀光地域管理暨行銷組織/公司),它的出發點和文史工作或社區營造不太一樣,後者的角色是去保存當地的文化、歷史、生活方式等,比較接近地方創生,但有了創生之後要跳到品牌,就需要集結各種不同know-how的人來做這件事。

 

 

地方創生,不能破壞也不能過度保護。 在地創生需要地方自覺加上外部力量,如果融合不好,外部力量一離開,會立刻潰散,重點不是放進藝術家的作品就好,如果跟在地連結不深,沒有根,也無法引起共鳴。 只有在地的力量興起,才是永續,傳統文化與經濟發展必須達到和平共處。

 

 

★台灣10大深度旅遊

 

1【高山】

台灣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就有268座,相對面積7倍大的紐西蘭20餘座,10倍大的日本只有10餘座。

 

長期用影像記錄台灣山林之美的《MIT台灣誌》導演麥覺明。

 

2【單車】

二十幾年前來台灣騎自行車後就愛上台灣,留在台灣工作的美籍旅遊作家葉家喜(Joshua Samuel Brown),是知名英文旅遊指南《孤獨星球——台灣》(Lonely Planet Taiwan)的作者,目前是台灣新創旅行社MyTaiwanTour的英文網誌Taiwan Scene總編輯。

 

3【部落】

專門替外國遊客設計客製化原住民部落旅遊的亞洲部落企業社(Tribe-Asia)負責人羅雪柔(Cheryl Robbins)

 

4【美食】

 

 

5【遶境】

 

 

6【賞鳥】

台灣共有379種鳥類,全球排95名,但厲害的是,其中27種,全世界只有台灣看得到,也就是所謂的「台灣特有種」。

 

7【北回歸線】

 

 

8【歷史文化】

 

 

9【農村】

來去鄉下住一晚

 

10【馬拉松】

傲視全球的賽道在太魯閣,太魯閣峽谷是全球公認的,鬼斧神工一般的自然景觀,台灣第一的峽谷馬拉松就在太魯閣。

 

 

 

 

 

 

 

 

 

 

                                                                                                                                                                        650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