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由產業聚落和中小企業造就的經濟奇蹟,正快速褪色。核心問題就是企業傳承與接棒。

 

台灣經濟研究院調查,超過6成的中小企業沒有傳承規劃,恐面臨接班危機,競爭力自然難以延續。

 

全台中小企業超過143萬家,就業人數將近900萬人,約佔總就業人口78.5%若忽略傳承的重要性,這些企業因此消失,至少影響台灣40%GDP,相當於近7兆元。

 

在紅海競爭下,彰化社頭襪子聚落裡選擇接班的下一代,大多開發自有品牌,往高階產品發展,開拓電商通路,直接與消費者互動。彰化鹿港的水五金聚落,生產了全球一半的水龍頭,佔地不過6平方公里的聚落,農地上遍布違章工廠如果不合法,企業彷彿處在一個隨時會停業的狀態,根本不可能做長期規劃,安排接班。

 

大部份台灣企業主看待傳承問題,都只停留在「管理」層次,急著思考該如何挑選接班人、分配財富,卻忽略了,這其實是個「戰略」問題。在決定交棒前,企業主其實應該先問自己,「真的要繼續經營下去嗎?」若處於衰退產業,有時趁早收山,會比硬撐來得好。

 

傳承往往牽涉到家族成員間的權力移轉,現在的趨勢應該是去家族化」。然而「去家族化」,並非指不該安排家族成員接班,而是當企業轉型時,更應該學習如何與外部人才共事,適度引進新思惟、做法,避免淪為同溫層決策。

 

企業應試圖結合兩代力量,透過國際化、品牌化、數位化等方式,為家族事業找出新的利基。

 

從產業聚落的角度出發,最重要的關鍵是,目前台灣產業聚落群聚效應很明顯,包括轉包或者研發創新,很多都是建構在人的關係上。然而聚落內廠商的合作模式,可能因為產業整體的轉型太慢,難以面對轉型後的新競爭需求,導致群聚內廠商的衰退與凋零。因此建立適當的平台與其他產業內的企業交流讓長期累積的人脈得以傳承、並開創新的產業關係,成為中小企業得以傳承的重要關鍵

 

企業應該把「企業傳承」與「家族財富傳承」分開。企業傳承不等於財富的傳承,財富傳承可能是傳承房子、股票與現金等。這些財富如何分配,是家族自己的事情。

 

可是要傳承企業時,選項就不能只單單侷限在如何傳承給自己的家族,而是要思考傳承怎麼做、制度怎麼設計,才能讓企業與聚落同時永續發展。如果執著在接班人一定要有家族身分,就會掩蓋了企業永續經營的重要性。

 

聚落的生存重要的是,如何把二代的接班,從個別的點,延伸到線與面,讓整個聚落同時升級,才能維繫聚落的競爭力。公會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具體的做法包括:

 

1、規劃技術與經營管理的課程,從中加強二代對產業的認同。

 

2、產業聚落也可以在大家有共識的情況下,讓供應鏈中的企業彼此持股、互相學習,把產業鏈中可能斷掉的一環,共同補起來。

 

3、公司也要把經營權與內控機制制度化,培養專業經理人,而且要相信他們。不能把他們找進來,卻不相信他們,也不放權,又沒有設計相對的獎勵機制。

 

4、企業建立專業團隊時,也要尊重專業經理人,不要把他當成家臣一樣看待。

 

 

而政府可以藉由下列5大方式,協助中小企業克服產業聚落斷鏈的危機:

 

1、提供融資,協助整併:政府可以透過中小企業信保基金、國發基金等,提供有意願整併與傳承的企業,資金上的協助,並輔以租稅優惠。

 

2、「借殼創業」模式:創業不一定要從頭開始,別人的團隊已經在那裡,如果產業有訂單,你真的有能力,借殼創業也是一種好模式。政府可以協助找人才,建立人才庫,提供更多誘因。

 

3、少量多樣,加強研發生產要走向少量多樣的模式。增加研發經費研發做得好,產品設計、製程開發都能留在台灣。

 

4、跨國供應鏈整併:與歐美日等企業交流,進行企業整併買賣。

 

5、重建技職體系:要逐步改革技職體系,必須克服體系之間的僵化,讓產業界有新血。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