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企業與人民習慣要求政府做這個做那個而政府也常常樂得管這個管那個

 

問題是,台灣政府稅收只佔GDP12%,然而美國約佔24%;重視社會福利的國家如德國和北歐各國,稅收達GDP4成以上。從這比例來看,台灣政府並沒有足夠的財力擔綱「大政府」,什麼都管、什麼都做。

              

全世界正積極發展AI人工智慧我們很習慣要求政府以各種獎勵優惠方案提供企業補助,來扶持重點產業發展。然而,人工智慧與過去雲端運算、大數據、社群運算等,性質並不相同,人工智慧是個成效「一翻兩瞪眼」的技術。

 

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屬於輕資本重腦力的投資,因此,政府若能將行之有年的事前審核補助制度,一定比例改為事後依執行成果的優劣再給予補助獎勵,將能更有效發掘技術高強的小而美新創團隊,以小投資達到大價值。

 

在資訊科技領域,台灣的新創過去十年來過於強調商業模式、產品及利基市場上的創新,極少見到基礎技術上創新的新創公司

 

技術創新乍看不太令人興奮,卻往往能建構出競爭者無法跨越的門檻,這樣的例子非常多。但因為台灣長久以來缺乏成功的技術型新創,新創氣氛愈來愈傾向快速切入、快速獲利的模式型新創,缺乏足夠的多樣性,以及技術與模式創新的混搭。

 

我們需有特別的機制來鼓勵需要長期累積的技術型新創,創投不做,政府更應該做。

 

台灣AI新創公司可以針對台灣獨特或有利基的切入點,例如B型肝炎防治、交通、治水、地震、颱風、空污問題等,這些也是很多國家正試圖解決的共通問題,政府不妨透過政策性投資,培育出世界級的解決方案。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