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ET的食指那麼長?           是為了滑手機啊!

 

隨經濟的價值創造關鍵:節省時間

 

人類的演化也造成了電子商務與企業策略思維的演化第一代電子商務講求「客製化」,第二代電子商務強調「個人化」,第三代電子商務則重視「智能化」。由於不論如何演變,都是為了節省時間,所以「時間」就成了「隨經濟」的理論基礎。

 

傳統經濟的有限資源是「原子」(atom),資源有限,欲望無窮,經營的重點在生產成本。數位經濟的「位元」(bit),資源取之不盡,經營重點除了生產成本之外,還加上了交易成本。

 

「隨經濟」時代,由於「隨科技」的無所不在,「時間(time)」將成為新經濟中的有限資源,因為購物與閱讀要花時間,但是每一個人一天就只有24小時,所有的商品與服務,都在競爭這24小時。因此,任何節省時間的想法,都是提高隨經濟時代附加價值的做法。

 

「隨經濟」的另一個特點是,只有生命,才能繁衍生命。過去工業時代的策略是一種「它組織」(機械論),認為凡事經過計畫、執行、考核,系統就會走向所規劃的方向。而隨經濟時代的策略,則是彼此連接的「自組織」(複雜論),認為商業模式是長出來的,策略的重點在於互動與規則。

 

翻轉經營策略:重視商業生態圈

 

「隨經濟」不僅改變你我的生活,也翻轉了企業的經營策略。企業必須拋開舊思維,重視商業生態成員彼此之間的影響力,考慮整體利益,重新構思以下7種新思維:

 

1、商業模式思維:商業模式是敘述公司賺錢的故事,要把這個故事說得讓人心癢難搔,是獲得投資者青睞的關鍵。

 

企業的商業經營模式牽涉甚廣,包括價值模式(品質、服務、體驗、轉變)、市場模式(定位模式、通路模式、客戶關係模式)、營運模式(流程模式、競爭力模式、企業生態模式)、獲利模式(成本模式、價格模式、獲利模式)等。

 

2、競爭思維:企業間的競爭就像生物界的生存遊戲,弱肉強食(能力)、適者生存(方向)、協同演化(生態)等,都是企業的獲勝策略。不過,無論何種策略,其實都是「比較」而來的,只要選對參考點,企業就能一戰成名,輕鬆擊倒對手。

 

3、創新思維:「毀滅經濟」假設,昨日的核心能力可能是明日轉型僵化的原因,企業必須先自廢武功,才能再創顛峰。創新如同組合樂高積木,開展連結經濟下的開放式創新。例如:最多實體分行的銀行轉型最困難、NOKIA緊抱原有核心能力反成被淘汰的主因。

 

4、生態思維:當企業的策略觀從「相互競爭」轉變成「彼此照顧、共贏共生」,這便是一個生態系統。企業將藉由傾聽、互動和學習,與生態組織成員建立合作模式,集體智慧和合作協同將是下一波策略的主流。

 

5、客戶思維:客戶體驗設計近幾年相當流行,但是不能只停留在「知道」、「喜歡」兩階段,重點是要建立起毫不費力的「習慣性忠誠」。只有忠誠,才能夠降低客戶的交易成本(指消費過程所花費的時間和金錢等成本)。如何創造客戶的期待,讓顧客從喜好性忠誠,成為習慣性忠誠,是企業最關心的事。

 

6、組織思維:伴隨手機成長的新世代,在規劃上或許顯得較鬆散,在策略執行上卻勇於改變。「有機」(有手機)的組織策略彈性協調空間更高,明顯不同於過去依靠指令存在的機械式組織策略。

 

7、隨經濟思維:「隨經濟」讓電子商務不再只是商務,更是一種以「人」為核心的智慧生活,造就更個人化的服務、更便利、效率更高的生活。在「隨經濟」的6項特徵──隨時、隨地、隨緣、隨處、隨支付、隨通路的驅動下,未來的電子商務將能達到隨心所欲的地步。

 

隨時經濟:時間,將成為隨經濟的有限資源。隨地經濟(O2O Commerce):搜尋,太浪費時間了。隨緣經濟(Social Media Commerce):調查,太浪費時間了。隨處經濟(Cloud Commerce):開機,太浪費時間了。隨支付經濟(Digital Payment):算鈔票找零,太浪費時間了。隨通路經濟(Omni Channel):逛街,太浪費時間了。

 

「隨經濟」有一個中心思想,就是策略是活的,也是連接的。你的員工、客戶、競爭者、互補者都是活的,與其控制他們,不如與他們互動。未來的企業競爭,是一種自組織的競爭,是一種生態間的競爭。我們都在學習。

 

過去,我們習慣利用社會資源與夥伴來幫助我賺錢,現在,我們需要學習讓社會資源與夥伴來利用我賺錢利己的價值觀是利用別人來賺錢,當大家都要利己時,就成了分食一張餅的競爭思維。利他的價值觀是讓別人利用我來賺錢,是一種生態的概念,當大家都要利用我時,我怎麼能夠不賺錢呢?

 

從「利用別人來賺錢」,進化到「讓別人利用我賺錢」;從「顧客是被服務者」,進化到「建立顧客參與架構」,因為顧客可能比企業更專業。這才是新經濟的思維。

 

數位經濟「+互聯網」與隨經濟「互聯網+」的差異

 

前者將互聯網當工具使用,重點在利己;後者則是設法將自己當做工具,給互聯網生態使用,強調利他。在隨經濟中,可以用以下兩個公式,來解釋隨經濟與傳統數位經濟間的差異。

 

數位經濟公式:產品+互聯網=產品

 

隨經濟公式:互聯網+產品=互聯網

 

前者代表的是傳統數位經濟,後者則代表了隨經濟。舉例來說,「諾基亞手機+互聯網」,等於一支有上網數位化功能的手機,還是一支手機,是數位經濟的思維,主體在諾基亞手機;而「互聯網+ iPhone」,卻等於一個擁有iPhone的互聯網生態,是隨經濟的思維,主體在互聯網生態。其中最主要的差別是,諾基亞把互聯網當做工具來使用,而iPhone 等智慧手機卻是把自己當做工具,被互聯網來使用於是產生了數十萬種App諾基亞使用互聯網「利己」,而iPhone 使用互聯網「利他」,iPhone怎麼可能不紅呢?   結果,利他思維大獲全勝。

 

當我們思考電子商務的商業發展時,思考的已經不再只是交易與經營模式,更是使用這些在網上交易人類的新生活習性,以及這些新技術與新習性產生的新商業文明。

 

隨經濟強調時間,也就是交易成本。客戶喜歡與低交易成本的對象做生意。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寇斯說,當交易成本降低時,企業的規模就會縮小,如果交易成本降為零,產業可能就會有天翻地覆的改變。        第二曲線時代一旦降低客戶的交易成本,零售業的產業結構就會改變,最終將出現隨經濟時代的新零售。

 

酒店或公寓+互聯網還是酒店或公寓,但是互聯網+公寓就是Airbnb計程車公司+互聯網,就是有互聯網服務的計程車公司,但是互聯網+私家車,就成了Uber 了。品牌商+互聯網還是品牌商,但是互聯網+品牌商,就是阿里巴巴。同樣的道理,銀行+互聯網,只是一個網路銀行,但是互聯網+銀行,就是一個有數位金融服務的網路生態。

 

將自己的資源分享給互聯網,設法「利他」。這是隨經濟時代中,重要的邏輯思維轉變。

 

 

 隨經濟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