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大學老師要拼升等,必須在「教學」、「研究」、「行政」三方面均衡發展,缺一不可,因此,必須爭取一大堆擔任評審、演講、閱卷、當口試委員、社團指導老師、帶隊參加比賽或導師...等證明文件,因為這些是重要的升等績效指標(KPI)

 

但是人工智慧時代來臨,產學合作該如何改革以跟上時代?學術價值跟產業價值並不相同,如果產學合作種種規定多如牛毛,不求興利但求防弊,老師協助企業也不見得對自己的升等有幫助,值得賭上學術生涯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那麼台灣輸掉的,將是參與下個世代全球產業競逐的資格。

 

而且,真正關鍵的問題,一定要企業自行挖掘,才能對症下藥。想找出對的問題,需要掌握宏觀產業發展及業務運用的場域,對外要對市場、競爭對手及合作伙伴,對內要對組織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必須跟業務、行銷、研發甚至人資、財務等部門長時間的互動討論,才有可能慢慢理出企業痛點與真正需求。

 

要幫助企業進行轉型的關鍵,通常牽涉到組織架構、企業流程、資源分配、內控機制,甚至是組織文化,以及與產業鏈內其他公司的互動。以目前的產學合作來說,這類型的關鍵問題,學者的幫助有限。

 

如果老師被制度卡住,沒辦法深入問題的核心,到頭來,產學合作只能解決一些顯而易見、提升良率或利潤,但與企業轉型無涉的技術問題。

 

學術研究者是社會的公共財,也是重要的腦力資本,政府應該從創造價值的角度著眼,解除對學者的重重限制,讓產與學的交流更多元、更具彈性、更符合「跨」世代的需求。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