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是懷疑中國是否能和平崛起

我們擔心的是美國是否能和平衰落

  

 

法國著名的當代哲學家李維Bernard-Henri Levy)說民粹主義是太客氣了根本就是新法西斯主義

  

 

學習的關鍵在移轉(transfer,即學得的知識要能應用到別的地方去。學習若想要產生效果,大腦需要學會選擇性的注意,分辨出哪些訊息是有關的,然後把這些訊息在工作記憶中,組織成合理的結構(coherent struc-ture),送到長期記憶去和其他先備知識契合起來,才能成為習得的新知。

 

所以,歌德說,我們不擁有我們不懂的知識。

 

人只有透過不斷地自我修正才能達到學習的目的。學習是辛苦的,即便是使用電腦,學習還是要動腦。

 

  

生態系:每個在生態系裡面的物種,會因為其他物種的存在,而得到更大的價值。物種愈多,得到的價值就愈大。例如在夜市裡多元的攤販,可以造市;或是校友會裡的校友,互相提攜;或是獅子會裡的會員,交換資訊互通有無。這是因為多元的每一個個體,都能為生態系提供不同的養分。利益是一致的。

 

供應鏈:每個在供應鏈裡面的個體,存在一種零和的關係,每個供應商,都會因為其他同類供應商的存在,而有所損失,也會因為上下游分工更細,而被剝奪價值。因此,在上游企業的供應鏈裡,原有的供應商並不希望上游企業去找更多的供應商,也會反對供應鏈的多元化。利益是互斥的。

 

  

台灣的新創都很雷同?資源該怎麼分配,才能發展真正有未來的新創?數位轉型,是企業面對未來,藉以維持優勢、創造價值的解答。數位轉型看似簡單,就是數位(digital)+轉型(transformation),但真正成功的企業卻不多。

 

數位轉型的關鍵在於組織重新調整資本組合,以支援由數位推動的全新商業模式;核心精神既不是數位也不是轉型,而是組織能夠持續調整,培養因應環境動態改變的能力。

 

台灣資訊科技領域的新創,過去10年來偏重商業模式、產品及利基市場上的創新,極少見到基礎技術上創新的新創公司。這種淺碟式的創新非常容易被模仿與取代。

 

創新必須給予較大的實驗容錯空間,充滿更多創新與活力,不能每天盯著投資報酬率(ROI)與財報,這是台灣推動產業轉型不可或缺的動能。政府要支持創新,最好的辦法就是由政府跳下來當天使投資人。

 

 

經濟部公布2018年外銷訂單統計,12月外銷與前一年同期相比,大幅衰退10.5%,比11月的-2.1%更慘。連續兩個月負成長,預示接單寒冬的來臨。

 

貿易戰打不完,但台灣最該擔心的市場,卻不是中國,也不是美國。歐洲市場與東協的衰退,才是外銷大滑坡的主要地區。中美貿易摩擦之下,原先預期的轉單到東協國家的效益,並沒有太快發生,倒是先為東協經濟帶來下行的震盪。

 

「中美關係」和「保護主義」是東協國家公認的首要風險,這連帶影響了不只是貿易,還包括科技競爭和地緣安全的衝突 2019年更是大選年,泰國、印尼、印度都將舉行大選,讓區域風險也隨之升高。

 

  

台灣高職存在一個世界罕見的現象,畢業生82%直接升學這些升上科大的高職生,因已學習初級的專業科目確自認為已精通,以致入學後遇到類似課程,反而降低學習動機。

 

另一方面,科大需要的語文及數理等知識基礎,因為高職時期學習時數不足一知半解,影響到未來的學習與發展與研究品質

 

  

國際秩序科技世代是型塑全球的三股力量美國真正焦慮的是世界霸權的地位。貿易戰背後,其實是科技戰。中國的焦慮,則是要在西方集體不信任下,尋找新經濟模式。中國的機會之窗相對較短,稍縱即逝。 不論中美局勢如何發展,科技是人類社會無可規避的機會與挑戰。

 

中美競爭白熱化的另一面,就是西方國際政經秩序,正在解體。前印度駐中國大使阿肖克.康特(Ashok K. Kantha)說,雖然川普提出「自由開放印太戰略」,但印度沒必要加入,因為印度利益和美國不同。

 

  

數位轉型才是一切的根本數位轉型不光是導入新科技,背後關鍵,還牽涉到商業模式的轉變。工業4.0真正的目標是彈性生產,當中國、東南亞崛起,台商的性價比優勢不再,如何建立「服務腦」,提供客戶解決方案,創造附加價值,成為轉型決勝點。

 

最關鍵的是:營運效率最大化。 不只用機器取代人力,更應透過數據,找出製程中的問題,提升產量、減少浪費。 績效管理要透明化。在工廠或員工手機裡設置即時回報績效的儀表板,讓所有人同步掌握生產進度與問題、彼此協作。

 

各行各業應該務實地看自己能否善用科技,滿足客戶現在及未來的需求,而不是「為了科技化而科技」。

 

企業必須開始建立數位時代的三個新資本:行為資本、認知資本以及網絡資本。行為資本:就是必須了解消費者的行為。認知資本:得到資料後,要怎麼去解讀和運用,這就是AI的根本。網絡資本:蒐集單一資料已經不夠,必須蒐集整個市場的資訊,也就是網絡資本,才有辦法為客戶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

 

  

AI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因此全球科技大廠也紛紛走上自律之路。微軟成立人工智慧倫理道德委員會,確保公司內任何AI技術研究與開發,奉行六大原則:公平、可靠和安全、隱私與保障、包容、透明、負責。因為科技不是中立的。科技是人創造的,人就有認知、情緒方面的偏差。在無法補救科技缺失前,由人做最後的決策。當科技愈來愈強,確保科技必須為人服務

 

  

世代衝突愈演愈烈、社會資源分配不均,讓「台灣是鬼島」的說法揮之不去。四、五年級習慣把年輕人當草莓族,只願追求小確幸;八、九年級總認為上一輩的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下的機緣好運。世代溝通不良,相互指控對方該為鬼島扛責。

 

然而切記,台灣只是你的基地,世界才是你的舞台。

 

  

2018年底,各縣市新議長上任。追溯過去20年的判決書後,發現現任的22位議長,其中有14位曾經涉案,比例高達63,其中又以涉賄選案者最多,其次為貪污、詐領公款,還有兩人是恐嚇和妨礙公務。

 

主持議會、角色關鍵的議長們,為何如此高比例的涉入法律案件全台每年共約一兆元的縣市政府預算,恐怕正是關鍵所在

 

  

不論中國大陸前景如何,它永遠會是對台灣影響最大的政經實體。   美中對抗會發展到哪些層面雖然尚不明朗,科技冷戰卻已經確定。

 

  

新聞媒體正苦苦尋求轉型之道,目前網友已不再獨鍾臉書為主要新聞來源,他們會透過搜尋、新聞整合性服務、媒體官網或app,直接瀏覽新聞網站。 媒體的日常經營也逐漸轉變為新聞信、行銷官網活動、與廣告阻擋程式周旋。

 

雖然經營社群媒體還是重要業務,但不像以往機械化追求數字成長,而是精密計算漏斗效應的有效轉換,意指,更積極將社群流量轉為新聞信訂戶或付費會員。「花錢買臉書流量」不再是筆好生意,社群編輯的終極任務,在於謹慎導入短期流量,並轉而透過線上互動、線下活動、新聞信等關係鏈結,努力篩濾出一個虛實交錯的社群。

 

社群編輯應該轉型為「產品思考者」,必須具備科際整合能力,橫跨技術、用戶體驗與商業面向,擬定策略計劃並推動執行,甚至協助編輯台,將產品思惟導入新聞流程中。

 

而蘋果也正利用它的生態圈影響力,想躋身新聞產業的重量級玩家。去年四月,蘋果買下「Texture」,一個匯集兩百多家雜誌、月費十美元的內容聚合app,預計將與新版Apple News整合。蘋果正積極拉攏《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媒體入夥,被喻為「意圖打造一個新聞圈的Netflix」。蘋果推動新聞整合服務,讓媒體圈有種「期待又怕受傷害」的複雜情緒。

 

《紐約時報》全球成長編輯米莉.陳(Millie Tran)認為,經過近年風雨交加,新聞媒體學會兩件事:一是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籃子裡;二是不再瘋狂追逐新事物。《老派科技的逆襲》作者賽克斯(David Sax)說真正的創新,不只是一些神奇的發明狂歡,而是一種漸進改良與持續評估的過程,這意味著,創新是採用早已存在的想法與工具,但在全新脈絡下創造意義。

 

對新聞媒體而言2019是回歸基本的一年,長期佈局,沒有密技,只有苦功。

 

  

全球化停了,慢球化來了

 

今日的貿易緊繃,加劇了金融危機時期就開始的轉變。相對於全球GDP,跨境投資、貿易、銀行放款和供應鏈,全都呈現縮減或停滯。變慢的全球化,將更難駕馭。

 

川普重寫全球商業規則:無視國籍、將投資人和企業一視同仁的原則,已遭到拋棄。

 

慢球化將導致各別區域內的連結加深。 北美、歐洲和亞洲的供應鏈,都會轉往離家更近的地方。全球規則消蝕,易變的區域性協議和影響圈,將掌控貿易和投資。

 

然而,慢球化也帶來兩大不利之處: 其一,它會創造新的難題。新興國家會更難靠貿易致富。 其二,慢球化無法解決全球化造成的問題。 沒有全球合作,氣候變遷、移民和避稅問題都會更難解決。 此外,慢球化也會幫助中國更快取得區域霸主地位。

 

  

你喜歡你的工作嗎?蓋洛普的全球勞工調查顯示,只有13%的員工覺得自己很投入工作。這樣的數據相當讓人憂傷,因為我們有相當一部份的人生,是花在工作之上。

 

我們要如何改善工作生活呢? 不要工作到缺乏睡眠;保持會議簡短,而且只讓一小群人參加;脫離你的手機一段時間;休息一下,出去走一走;在輕鬆的氣氛下與同事進行社交互動,你們就會更能合作完成任務;給予其他人思考和發揮創意的空間。 這些都是好方法。

 

另外,現代世界的一項特質,就是嚇人的開放式辦公室。 研究顯示,在開放式辦公室工作的人,比較常請病假。 這部分就要請老板幫忙了。

 

  

「進步」的定義就在於解決問題

 

  

歷史上中國秩序越弱化的時候,反而是中國歷史上愈美好的時期。 而習近平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古老中國的「大同世界」或「天下體系」的現代翻版。

 

  

人的一生決定於自己心中抱持的「想法」,而「發想」萌芽於人類內心。人心的修煉,在於不斷壓抑利己之心,發揮利他之心。當利他的想法夠強烈,就會把想法化為「信念」,抱持信念的追求,這就是活下去的力量。

 

  

未來的核心趨勢,就是「隨需服務」。未來經濟的商業模式,要具備幾個核心要素。

 

第一,以資料取代材料,給有形資產數位足跡,像管理資訊資產一樣管理有形資產,用資料取代庫存。

 

第二,用演算法做管理,未來員工與客戶的一大管理者是演算法。

 

第三,擴能員工,例如醫生還是在傳統組織中工作,但是因為運用科技,「感官能力」就被提升了。

 

  

想要提高績效,如果只拚命做事沒用,需要的是「雙重專注」,專注找出重要的事、並專注完成。

 

「團隊合作」可能是毒藥。因為過度合作與合作不足一樣糟糕。唯有謹慎評估,勇敢拒絕高成本、低價值的合作,才能在工作上創造高績效。

 

 

 

 

 

 

 

 

 

 

                                                                                  666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