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93月美國爆發大學招生醜聞,有錢人如何無所不用其極送孩子入名校,情況點出了長期以來家長的固化的觀念,以及近年教育改革背後已被遺忘的教育初衷。

 

被譽為「世界的教育部長」的國際知名教育家羅賓森爵士(Sir Ken Robinson)說,成功的路徑有很多種,但是大家太過著迷於念大學。

 

羅賓森提出,每個孩子都有個人天賦,也都有特殊需求,應該讓教育變得更加個人化,適才適性。其次,我們的人生往往受益於身邊的一群導師、教練和支持者,教育是一種多方協力的事業,也是一個龐大複雜的生態體系,它對個人的一生、對群體的發展都扮演了關鍵角色。

 

探討教育,應該當成一整套制度來看,而不是區分成幼稚園、小學、中學或大學教育,因為學生在每個階段的改變,都會影響下個階段。問題是,現在的教育制度往往圍繞在高等教育上,美國的整個K-12(幼稚園到高中)教育,都是在為上大學做準備。

 

大家普遍以為,花4年念完大學才算受過教育。羅賓森認為,這種觀念正在敗壞教育的本質。如果不重新思考高等教育的目的、思考如何提供現代人需要的技能和態度,我們就無法真正改革中小學教育。

 

例如教育要如何應對數位科技帶來的衝擊?新技術的發明為社會帶來飛快的演進,衍生的後果也難以預測。然而,,很多國家現有的教育制度,並非為了迎接挑戰所設計,而是建立在3種讓人難以揮灑天賦的原則上

 

1、強調從眾或符合主流(con-formity),用狹隘的指標,例如學術成就,來衡量智力,所以「拿到學位」比「學會技能」更了不起。

 

2、強調遵從(compliance),採用標準化測驗,也因此造就出龐大的測驗產業。美國的教育測驗相關產業年營收高達160億美元。想像一下,這160億美元,可以如何用來改善我們的大學、中小學和幼兒教育?

 

3、強調競爭(competition),所以不斷有各種學校評比、國家評比。但人類成就的真正驅動力,並不是競爭,而是為了共同目標而攜手合作。        教育制度原本應該強調多樣性、創造力和合作,但當前各國的做法卻是背道而馳。

 

因此,改革教育必須要回歸初衷,回到教育的目的上。教育的總體目的,是幫助人們了解周遭世界與本身天賦,讓他們實現自我並成為積極、有良心的公民。

 

進一步來看,還可以分成四個基本目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個人的。舉例來說,當我們思考教育的經濟目的時,就要思考學生面對未來,最需要的技能是什麼。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加速演進,我們也許應該把重點放在加強人類特有的技能上:好奇心、創造力、同情心、協力合作、歷史感、文化同理心等。所以,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才能改革學校教育。

 

還有一點,近年興起的「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顯示,教育絕不是獨白,而是對話。沒有人是無所不知的,傑出的老師必定是傑出的學生,傑出的學生也必定是傑出的老師。這就是翻轉教室的精神,它讓教育成為一種專家引導下的互動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