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認為深度學習的衝擊,甚至將大過網際網路就像100年前,電力改變了每一個產業,AI也會一樣。

 

深度學習解決了AI領域的一個百年難題。人類有很多複雜的能力,都是「憑感覺」執行,自己無法清楚描述、歸納,因此也無法寫成程式,用電腦複製這個能力。

 

人類的許多能力中存在這樣的不自知,從在車流中駕駛汽車,到辨識一張面孔。對於這一個特別現象,匈牙利出生的哲學家、科學家波蘭尼(Michael Polanyi)有精彩的概括,他說,我們知道的,比我們講得出來的還多。這種現象後來就被稱為波蘭尼悖論(Polanyi's Paradox)。」

 

然而深度學習另闢蹊徑,繞過這個理論限制。只要灌入海量的註記過資料,電腦就可從這些資料當中,自行找出這些細微的模式,「學會」人類最精巧的技藝。

 

學界發現,「量變會帶來質變」。當輸入電腦模型的資料集從原先的數十萬份,增加到百萬甚至於千萬份時,電腦模型預測的精確度,會跳躍性地提高10%、20%,大幅增加預測的可信度。產業界發現AI再也不是可有可無,而成為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

 

哲學思考說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但是當思考的結論比試做的結果更精確更值得信賴時Google執行長皮蔡宣示,企業目標從「行動優先」,轉向「人工智慧優先」(AI First)。

 

2016年,微軟的語音辨識,首度達到與人一樣的辨識精度水平。於是,繼電腦視覺之後,自然語音成為第二個百家爭鳴的新商機。

 

在電腦視覺、語音介面之外,深度學習將更進一步走入每個企業內部,改善營運流程。微軟亞洲研究院與香港一家大型航運集團戰略合作,用AI改善物流效率。結果才進行一個多月,預計一年已經可省下接近1千萬美元。

 

在金融業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劉鐵岩導入最新的「符號學習」技術,與北京一個國際級的大型私募基金,做AI操盤的模擬研究效果好到他想回頭去檢查,算式是不是出了問題。

 

這引發一個全新的憂慮。由於機器學習人才已成為稀有財,許多人擔心,如果這些人都被大科技企業席捲一空,改善效果又如此顯著,企業間的貧富差距將迅速擴大

 

人工智慧的關鍵是要數學好、邏輯好,亞洲人數學好,所以人工智慧將是亞洲人的世紀因為AI還在科學研究突破的初期,還沒有完美,所以仍然需要做理論研究。

 

從應用層面來看AI晶片主要將分成三種不同類型

 

第一種,是用來訓練深度學習模型的,運算功能強大,通常放在雲端伺服器裡。

 

第二種,是用在手機上的類神經處理器。這是一種新品種的處理器,未來所有的autonomous machine(自動機器,包含無人車、無人機、機械人)上頭都會有一顆。

 

第三種,用在物聯網的端點,靠近感測器,數量以上兆顆計算。

 

當資料、高速運算與開源軟體齊備,關鍵是要去試各種算法,但是台灣「取得資料」與「大規模運算的資源」相對不足。例如,台灣學術經費依舊傾向補助「購買設備」,但對於租用雲端,風氣並不普遍。台灣最具優勢的健保資料庫,也一直沒能好好使用。

 

在全球學術界都在比快的AI研究領域,台灣學生應該要更hungry(飢渴)一點

 

台灣發展AI的關鍵不在沒有人才,而是你有沒有給予創新好的誘因環境,創新需要環境鼓勵

 

台灣的轉型沒有捷徑,只有一步一步把環境做好,讓人才、資料、高速運算條件齊備,才能不再錯過AI的未來。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