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微知著,必須從中秋節培養文化深度,才能找回台灣的競爭力
國際觀不是會講英文而已;正如同中秋節的意義絕不只是烤肉,必須要瞭解其由來,才能培養文化的深度。
就兩岸三地來比較,台灣在專業力、國際力、團隊力上都輸給香港,大陸在國際力上勝台灣,台灣在專業力上勝大陸。 過去台灣所標榜的專業與管理能力,已經慢慢被大陸所追上了,而新興市場的消費力不斷提升,技術也迅速發展,台灣不但未能擠進已開發先進國家之列,反而已經逐漸被其他開發中國家拋在後面,甚至被東南亞或第三世界國家追上,令人心驚!
台灣實質競爭力快速下滑,老師們急切希望學生能先學好英文,學生們卻避重就輕漫不經心,但國際觀不是會講英文而已,必須言之有物,彼此才談得下去。
現在的大學生連本國史都不清楚,遑論外國的歷史文化,如何有能力與外國人交談。 中央大學洪蘭老師上課時,講到語言發展遲緩的基因,舉王陽明為例,結果學生不知道這個享譽中外的格物致知大師是誰。我們學生課外知識的貧乏令人擔心。
媒體和政客卻只會討好學生,讓學生以為只要有學生身分,就可以為所欲為,不但不必為自己的言行負責,別人還不可以譴責他;對於不喜歡的老師,還可以用荒謬的教師評鑑打個低分,卻忘記了自己做學生學習的本分。
某個大學的台灣文史資料館中,裡面展示的沈葆楨、劉銘傳,都變成後面拖條大辮子的公仔,很醜陋又不尊敬。 校方說學生喜歡這樣。 但是教育不是應該要提升學生的風度、涵養、品性,使他超越動物本性的嗎? 怎麼會為了討好學生,反而降低應有的水準了呢?
有學生在週記中寫道:中秋節就是要烤肉,然後加個框說「不然要幹嘛?」 這種粗魯的說話方式現已蔚為風氣,甚至成為下一代的語言主流,令人痛心與擔憂。 難道一個跟民族復興有關的節日只剩下烤肉, 已經沒有人在教中秋節的由來了嗎? 文化是維繫一個民族最大的力量,猶太亡國兩千年還能復國,靠的就是文化。
新加坡現在大力推行母語,因為李光耀發現,把英文當作第一語言之後,華人不會講華語,也不懂華文化,卻又不是英國美國人,心靈上空虛了。
或許有人說,我是唸理工的,不需要知道這些東西。 其實,歷史和文化是一個人歸屬感與認同感的來源,更是一個人的根,真正能撫慰心靈的東西,丟掉這些東西,就等於失去了人生的靈魂。
猶記得小時候每逢中秋節,傍晚都會興奮地把桌椅搬到戶外,準備賞月、吃月餅、剝柚子。 大人們則會利用全家團圓之際,雖不至於每年都「八股」地重複後羿射日、嫦娥奔月、吳剛伐桂、殺韃子等故事,但總會講述家族的故事,也少不了庭訓,在潛移默化中,教導下一代認識自己的歷史文化,以及指導做人處世與人生方向。
現在大家過節時,全家團圓卻沒有什麼營養的東西可講,所以烤肉就成為最好的選擇,但是,烤肉跟中秋節有什麼關係呢?
我有一位長輩,從事教育工作,雖可列為所謂知識分子,但缺少人文素養與內涵,對於品德與教養也著墨不多,全家人在一起的時候,大眼瞪小眼無話可談,所以全家人聯絡感情最好的溝通工具就是打麻將,平常只要人數夠多就可以開桌,想來中秋節他家應該連月亮都可以丟掉了...
我一位學理工的同學,因為工作的關係,接連到土耳其伊斯坦堡與俄羅斯莫斯科出差,參展與出席研討會,在開幕酒會中與各國人士交流品紅酒,除了說YES, NO之外,講講Moon Festival應該會很受歡迎...
台灣的中秋節,經過這10幾年來的演變,只剩下烤肉這一件事。 除了廠商的推波助瀾之外,台灣人逐漸失去了文化的根基與群體的靈魂,恐怕才是真正的原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