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希望台灣未來能多幾家「台積電」、多幾位「張忠謀」,就必須鼓勵更多頂尖學生出國念博士。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公布的數字,台灣學生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的高峰是1994年,那年光在工程與科學類,就有1310名台生拿到博士。之後一路下滑,在2013年已掉到一半,只有696名台生取得博士,比1985年的745名還少。
 
台灣經歷30年的經濟高成長,生活水準提升,這種「舒適圈」別說年輕人不想走出去,歐美外交官只要駐過台灣,許多人都不想離去,前荷蘭駐台代表胡浩德、前瑞典代表畢恆利、前美國代表司徒文都是顯例。
 
90年代起,遊學,也就是出國念短期語言學校,就有取代留學之勢,成為青年學子首選。如今小學遊學團已不稀奇。高中畢業直接出國的也變多,私立高中紛紛開設國際升學班。 然而,這除了追求自己的小確幸之外,對提升台灣的國際競爭力有幫助嗎?
 
現在,即將從擁有新創科技最頂尖學府取得博士的留學生,面臨了回台灣卻沒有適合工作的窘境。 他們說,台灣適合PhD工作只有台積電!   至此,哪位頂尖學生還想出國念博士? 「台灣適合PhD工作只有台積電」這句話的警示意義是,台灣缺乏運用頂尖人才的產業環境。
 
竹科大廠只對台清交碩士有興趣,卻對MIT博士沒興趣? 這些大廠也坐擁大筆資源,也面臨劇烈競爭,雖也求才若渴,卻不想聘用台積電等級的人才。
 
台灣缺乏運用頂尖人才的產業環境,真正原因應該是張忠謀這樣的企業領導人太少。這種領導人本身就是頂尖人才,一路走來也習慣身邊都是頂尖人才。張忠謀在美國就已經習慣與名校博士一起工作,回台灣才打造得出適合聘用名校博士的企業。
 
如果我們希望未來能多幾位「張忠謀」,必須鼓勵更多頂尖學生出國念博士,念到博士則不應急著回來。 他們必須人數夠多,在美國累積足夠的產業經驗,回來才有辦法改變台灣,打造出適合頂尖人才的產業環境。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