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會人數越多,結論錯誤越多!

不是說3個臭皮匠,勝過1個諸葛亮嗎?100個人、1000個人一起開會,不是更厲害?   可惜,人類歷史往往顯示,群體不但無法發揮潛力,還常常會做出蠢事。   怎麼會這樣?

行為科學專家桑斯坦及海斯蒂指出,「資訊錯誤」和「社會壓力」是造成團體無法發揮集體智慧的兩大元凶。而且,由於集體的決議不需要參與決議的個人負責,事不關己,所以往往造成決議結論粗糙愚蠢。

群體會議常出現的問題有4點:盲目從眾讓團體陷入模仿效應,怠惰無法認真思考。團體無法糾正個人錯誤,反而放大錯誤。團體結論極端化,往往比個人原先的立場更極端。討論內容聚焦在大家已知的資訊上,而忽略少數人擁有但尚未分享的關鍵資訊。

為了防範這些開會的誤謬,我們可以採取預防措施與技巧,讓會議能獲得最佳結論:在討論的過程中,主持人應該多提問,讓更多的面向與資訊能夠浮現;適時利用觸發方式引起與會者的聯想,鼓勵良性的批判思考,以避免思考盲點;另外還可以運用角色指派、觀點互換、指定唱反調、指定敵對等方式來引導反覆深入思考,以達到會議的最大利益。

 

真正偉大的領導人擁有的共同特色,是驅動力和企圖心。

 

國家社會的中興,必須重建教育、提高人的品質、重建秩序。

 

自鄧小平改革開放35年以來,一帶一路將是另一個帶動全球變化的大規畫,然而過去35年,台灣許多的重大決策往往都跟不上改革開放所帶來快速的形勢變化。

 

台灣老闆不缺創新能力,但欠缺永續經營的想法與作為。

 

很有創意的人,往往很難去實踐; 執行力很強的人,創新能力又很薄弱。 百億富豪往往兼具創造力和執行力,而且富含同理心的想像力。

另一種富豪是有耐心的急驚風,知道自己要什麼,累積經驗、做好準備。

 

對於外來投資,台灣急需改善的部份:政府官僚、法令過時、法規不一致、公告法規溝通不清。 應儘速建構低成本的法規與經商環境。

 

網路時代必須拋開製造業式的思惟,從使用者的角度,凝聚互動,找到創新。

 

台灣最大的本錢就是擁有多元化的人。

 

傳統上,領導人的特質被塑造成道德模範、謙遜、誠實等。 但若觀察成功的領導人,多半是自我吹噓、自我催眠、樂觀高估的類型; 例如美國總統參選人川普、郭台銘等。 研究顯示,自戀、自信、自我展示的性格,更容易使人獲得領導的角色。

但是,提升領導力的品質,還是要回歸執行面,建立良好制度,設立獎勵機制,強化企業文化,改善董事會素質等。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