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一份詢問企業用人需求的調查明確指出,工業4.0時代,產業界需要的,就是像章魚一樣不斷進化,且腳踏好幾條船的「雜學」跨界人才。

 

德國霍恩海姆大學去年首次針對工業4.0,進行的一份大規模調查,詢問企業需要的人才,結果高達 90%的德國受訪企業都抱怨,現有員工的技能都已不合時宜或不夠寬,亟需學會第二職能。 而 42%的企業更表示,他們愈來愈不需要員工在單一學門裡一直深入鑽研。 美國薪資最高的職缺,無論是不是科技類的工作,49%要求要會寫程式。

 

傳統教育體系系統化教學教育出來的「專才」,如今竟成了企業頭痛的來源。因為專精,領域的界線成了銅牆鐵壁;雜學,反而容易突破盲點,成就創新。 而創新,經常來自城牆外。

 

打造章魚人才的解方和場域,不是傳統的學校,或是企業內部的在職訓練,因為這兩種地方都不擅於訓練章魚人才。 因此在大學、職訓機構、顧問公司和企業界之間的空白地帶竄出創新的教育模式。

 

從歐洲、美國到亞洲,為企業量身打造人才的 「微課程(micro course)」、「微學位(nanodegrees)」 迅速興起。 許多歐美跨國企業,對這些微課程修業證明的重視程度,已經開始超過了傳統大學的畢業證書。

 

美國耶魯大學高材生史瓦茲(Jake Schwartz)在美國創辦了「補習班」GA(General Assembly),短短6年已經在全球20個城市有校園、畢業生近4萬人。 GA研發課程的方式非常「接地氣」,與大量企業主深談,問他們最迫切需要但短缺的技能。

 

歐美已經有不少企業,因為在學校找不到需要的人才,已經主動出擊,和MOOC (歐洲開放式線上課程) 合開量身訂製的課程,取代傳統由顧問公司、專家學者到公司開課、或送員工到學校進修的在職訓練。

 

這些課程將學程分解成模組、模組分解成課程、課程分解成小單元的方式,讓需要的人在短時間內密集受訓學習,被稱之為微學位(nano degree)或微課程。

 

這些微學位在歐美,由於受到google、亞馬遜等巨頭認可,已有比從校園取得的本科文憑更具競爭力的趨勢。

 

微課程的訓練,也被認為是在現今職能需求變化快速的時代,最能彌平產學落差、又能滿足終身不斷學習需求的模式。 許多創新都非來自本業,教育也是。微學位的風潮,因應職場海嘯而生,對體制內的學校教育和企業在職訓練的衝擊,已經開始。

 

Udacity是一家矽谷的新創教育企業,創辦人是大名鼎鼎的矽谷無人車之父、前Google X實驗室副總裁瑟倫(Sebastian Thrun)。 他在2011年創辦Udacity,除了矽谷山景城總部與舊金山,在倫敦、德國、中國、巴西也設有辦公室,總共已有300名左右員工。 到目前為止,已經累計超過500萬註冊學員,估值已超過10億美元,是矽谷獨角獸之一。

 

2014年率業界之先,Udacity決定推出付費、結業後頒發能力證書的「微學位(nanodegrees)」課程,提供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自動駕駛、虛擬實境等各種當紅科技的短期付費線上課程。

 

Udacity的微學位顛覆了大規模線上教育平台(MOOC)經營模式,也給企業員工訓練,帶來革命性的改變,獲得美國財經媒體CNBC評選為2017年50大破壞式創新者的第10名。

 

為了讓課程能對學員的工作職涯真正有幫助,Udacity遍訪美國企業,詢問他們最缺什麼人才,最後歸納出一份清單,成為「微學位」的開課依據。

 

微學位的特別之處,在於師資與課程,不是來自大學,而是和各領域最頂尖企業合作。 例如,人工智慧和IBM華生、亞馬遜Alexa團隊合作;自動駕駛和賓士;大數據分析和臉書;機器人則和德國庫卡合作;HTC也參與設計虛擬實境(VR)課程。

 

微學位另一個更重要的特色,課程不是講師單向授課,而是計劃導向、和實務與市場緊密連結的實作課程。 Udacity認為要達到真正的學習效果,學員必須動手做,解決現實問題。

 

歐洲龍頭iversity說,我們的訓練不同於學校,學校的線上課程偏向理論、通才,我們偏向實作、專才。

 

大學是提供基本的訓練,我們提供的是時間短很多、分得很細的專業訓練,實際解決企業面臨的問題,讓企業能夠不被淘汰,是非常不同的市場。

 

微課程方興未艾,台灣從以資訊教育為主的巨匠、聯成開始,目前也出現提供網站開發、程式設計、數位行銷等實作課程的Alpha Camp,值得台灣奄奄一息的大學教育體系深思,更值得教育改革主事者借鏡。

 

如果政府能洞燭全球科技發展先機,訂定明確的產業發展政策,輔導中、後段班的大學、科技大學、技術學院放棄以升學、學術為主導的發展方向,配合產業政策並與產業界、民間資源整合,全力發展具有前瞻性的實用、實作技術微課程,建立產學無縫接軌的未來人才培訓計畫,將獲一舉數得之效。

 

人才在哪裡,企業就在哪裡。      政府與其威脅利誘企業投資創造就業機會,不如傾國家力量,投資改革教育。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