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院士王平說,台灣的低薪問題,關鍵是台灣由工業轉型到服務業這一段,沒有轉過來。 許多人把台灣的低薪問題歸咎於產業外移,是不對的。

 

王平、謝長泰與朱敬一,3位中研院院士,2015年起,展開「台灣經濟競爭與成長策略」的研究。 結果發現,台灣經濟轉型的兩大難題:一是新創產業動能不足,一是忽略軟實力,軟體與服務業進展不快。

 

以產值、附加價值與雇用勞工數3個面向,將台灣現有16個產業做分類。結果發現,附加價值高且具國際領先地位的台灣產業,只有半導體。

 

最大的問題是,產值大、關聯產業多、就業人口多,但附加價值不高、國際競爭力不強的產業,台灣的石化、金融、批發與零售業都是。石化業附加價值率不到1成,遠低於日本22.4%。 晶圓代工附加價值率為70.2%。

 

台灣製造業附加價值偏低的問題,90年代中期就已經出現。但當時政府的解方是投資「兩兆雙星」,用政策手段去填補投資缺口。 問題是,面板、DRAM沒有自己的技術,政府減稅、低利融資,甚至之後紓困,資源錯置幫助了殭屍企業。

 

台灣產業轉型策略有兩個迷思,第一是過度強調「研發創新」,第二是不重視工作與收入創造的服務業。並不是說研發創新、附加價值不重要,而是目標太偏了。

 

蔡政府想要推動的5+2產業,真正新的只有亞洲矽谷與智慧機械,加起來一個半是軟實力相關產業,就連生技都還是太偏製藥,整個目標仍是舊思惟。

 

要讓台灣追上軟體時代的潮流,比較務實的做法,是硬體與軟體界能夠互相理解,知道彼此的專業水都很深,必須互相尊重,尊重彼此的不同,才能吸引頂尖人才。

 

30年前,政府願意派出一個團隊到美國RCA取經學半導體,請張忠謀回國。如今,政府可以花資源,培育年輕人、延攬國際指標人才或吸引外商來台設研發中心。 昨天沒做,今天已經後悔了,現在還能等嗎?

 

不只是人才,針對軟體與新創產業,台灣的整個系統都不太好用。 譬如,台灣「公司法」、上市櫃每月公布營收數字,都是偏硬體廠的指標。 矽谷評估公司價值看未來3年的獲利,不是看營收。

 

台灣全球知名的醫療產業,是台灣最有實力輸出的服務業。 台灣未來一定要做的就是AI、智慧機械與資訊服務業,要把這些趨勢合在一起,往軟體、服務走,才能發揮台灣軟實力的優勢。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