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郵報總編輯馬蒂.巴倫(Marty Baron)說,如果大家認為真相不可知,那麼國家領導人愛撒謊也就不重要了。

 

為什麼要不斷攻擊媒體   川普說,「你知道我為什麼這麼做?就是為了詆毀你們所有人,貶低你們所有人,這樣一來,當你們寫出關於我的負面報導時,沒有人會相信你們。」

 

保守派專欄作家史蒂芬斯形容得好,川普「正試圖用宣傳取代新聞,用吹噓取代資訊。……他完全不在意媒體的腐敗和墮落,只要媒體站在他這一邊就好。」

 

史蒂芬斯指出,今天媒體的責任,不是迴避或遠離事實,而是直視事實,不多不少、不偏不倚地報導出來,說出真相,是什麼就說什麼。他的話不只對記者是很好的忠告,也適用於所有公民。

 

普立茲獎得主、已故《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劉易士曾說,「憲法賦予了美國新聞界非凡的自由,相對地,媒體應該以勇氣回報社會。

                                                                                                       

  

高教國際化是什麼?歐盟認為,高教國際化是把「全球面」的思惟,融入高等教育的過程,要把全球角度的思考,放進高等教育的目標、功能,或是實現的方式,而它所要影響與觸及的對象不僅是學生,還包括老師跟職員。

 

當這些關係人的視野、能力、目標都恰如其分地提升,學校在產出的過程也能夠以「全球」的面向、「跨文化」國際社群的角度著眼,我們才會有能力共同創造一個更有意義,而且和諧共存的未來世界。

 

我們更需要深刻檢視:我們所培養的未來公民在全球的地圖上是否充分具備團體協作、實踐、多語文、跨文化了解、溝通和靈巧移動等能力?當世界在他們的面前快速開展時,如何適性適材地參與和擁抱、成為不會被輕易淘汰的下一個世代?

 

教育能不能除了厚實國家基礎建設人力之外,也間接蘊涵了能容納多元文化的社會價值?這絕對不只是高教的問題,也是任何一個國家競爭力所在。

 

高教國際化是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兩者也相互依存。

 

  

長榮罷工事件給了勞工一個教訓,未來如果有勞資爭議,應該要更斟酌訴求的合理性,以及可否受到輿論公評,累積談判桌上的籌碼,再發動罷工。

 

雖然罷工權是法律明定給勞工的尚方寶劍,是公民權,是爭取改善勞動條件的權力。但是,罷工要求的條件必須有說服社會的正當性,如果只為加津貼或壯大工會而綁架所有人的不便,恐怕因此重創勞工形象,不顧一切損毀資方利益並不會獲得尊重。

 

  

K-Pop、韓劇之後韓國把百老匯搬到首爾

 

韓國音樂劇的製作是由專業公司負責而不像台灣是由創作人自己克難主導而且一定要先有觀眾,先找到市場,不可能靠(政府)補助 首先,找到市場的方式,從透過百老匯等西方經典名劇的「製作在地化」開始。 先買下百老匯版權,搭配華麗的舞台製作,用韓國自己的語言翻唱、韓國自己的卡司演出。 減低劇組成本,拉長放映檔期與回收期,讓更多觀眾可以平易近人的票價進戲院觀賞,音樂劇從此開始生根。

 

2017年,在韓國上演的音樂劇作品高達5,401部,共演出60,809場,吸引約1,324萬名觀眾入場,市場達韓幣4,500億(約台幣133億元)。

 

韓國三大娛樂集團CJ ENM(E&M)2003年跨入音樂劇領域,成立公演事業部,運用財團資源,跟製作公司合作,分散資金在買版權、製作與場館興建,為建構一條龍的體系鋪路。

 

在台灣,創作者自己要搞劇團、爭取檔期、申請補助,補助大多才十幾萬,又只能演一個禮拜,在韓國的話,創作者只要專心研究音樂劇寫作就好。

 

大量的公演,促成專業人才養成,包括作曲、編舞、劇本、音樂劇翻譯與音響等。

 

在1200人以上的大型場館出現之前,密集的100~200人中小型場館,類似誠品書店的樓上,扮演了關鍵角色。 長約1.6公里的大學路,聚集大大小小超過160個演出場地、20間左右的音樂劇製作公司,每年推出將近200部作品,其中30%是原創。

 

另外,企業與政府很快意識到國內市場侷限,以及發展原創與授權銷售的重要性。 政府每年提供韓幣2.5億元(約新台幣700萬元)至4億元(約新台幣1200萬元)資助3部劇,提供從劇本開發、正式公演到拓展海外市場全程支援。

 

音樂劇不是自己單打獨鬥,國內有獎鼓勵演出,又幫優秀的音樂劇賣IP,政府扮演的角色重要而全面。

 

  

面對氣候變遷,政府若有前瞻眼光,就該大膽規劃。 英國和北歐國家都在重劃國家的經濟版圖,開創低碳經濟。 台灣是亞熱帶北回歸線唯一富國,最適合做氣候變遷研究、又能推動低碳經濟。

 

  

根據內政部統計,父親或母親非本國籍(含中國大陸)的新生兒數,從1998年開始統計以來,已累計42萬多人,還不包括1997年以前出生,或是在國外出生後遷回台灣的新住民子女。

 

42萬名不滿22歲的新住民子女,加上逾54萬的外籍父母,是一群高達百萬人的新勢力,超越原住民的56萬多人。

 

新二代的語言能力和跨國連結的潛力,日益受到重視

 

  

20194月日本首次正式開放外籍移工。在高薪、移民、免費住宿等條件加持下,吸引許多東南亞移工到日本做照護工作

 

日本政府預計未來5年內將引進照護人力6萬人,而這只是人力缺口的5分之1。 照護領域的技能實習生5年實習期滿後,只要符合資格,就可以換發「特別技能1號」簽證再留5年,期滿也可以再用「照護」類的簽證停留,形同連接到移民的可能。

 

 

 

 

 

 

 

 

 

 

 

 

 

 

                                                                                                                                                                               677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