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以溫體豬肉為傲,以為進口豬肉一定輸給溫體豬,其實,台灣溫體豬肉是用養豬產業落後20年換來的結果。

 

台灣豬有閹割、放血才不會有腥味?     台灣豬每天洗澡、運動,標榜當日現宰現吃比較新鮮,但是中間處理過程缺乏冷藏,超過5小時就容易滋生細菌;某些屠宰者為追求放血更乾淨,跳過昏迷電擊,在清醒中宰殺放血,忽略動物權;豬舍設計落後,需要天天沖水浪費水資源,並產生大量廢水。

 

台灣養豬產業嚴重落後國際標準20年,缺乏現代化產製過程,競爭力堪憂。     台灣豬曾經是日本第一大豬肉進口國,用冷藏肉進攻日本及鄰近國家,這是地緣性優勢,別的國家做不到。     現在台灣豬已經沒有能力出口了,應趁美豬進口的競爭走出差異化、高值化,藉機轉型升級。

 

截至20205月底,全台養豬場平均每場飼養規模為851頭豬,全台近75%的養豬場飼養規模都在1000頭以下,缺乏資源與人力升級。     台豬生產成本高且效率偏低,台灣養豬成本每公斤6065元,每隻母豬每年可生約15頭小豬出售。     美豬成本每公斤4050元,每隻母豬每年可生約23頭小豬。

 

台灣養豬業要走的路,就是強調品種、飼料或飼養環境,以特色與品質迎戰。     豬農要開始學經營管理,拍賣、屠宰、分切,朝更現代、人道、永續的方向發展。     「活體拍賣」應改為「屠體評級制度」,先將豬屠宰後,由專業人員和科學儀器,依據屠體的長寬,肉質顏色、光澤、脂肪分布等條件,再來判定等級、價格,讓肉品訂價更規格、標準化,而非依照人為判斷。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凱文 的頭像
    凱文

    凱文的異想世界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