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陽能或風電等再生能源電解超純水產生氫氣,過程不排碳,這就叫做「綠氫」

 

  

 

AI高速發展到現在,在基礎技術上的確有點減緩,告別了模型和演算法建構的時代,變成一個基礎建設,所以大家的競爭場域已經從模型和演算法,轉到以應用、資料為中心。       科技巨頭用很多工程師在訓練模型AI進入一個低程式碼或甚至不用寫程式碼的階段。       這是台灣的機會,也是台灣的一個挑戰。

 

台灣創業者更適合選定特定垂直領域切入,例如ERP(企業資源管理系統)、CRM(顧客關係管理),或是平台間的串接工具。

 

然而數據商業化很重要,AI的基礎建設完成後,接下來重點就是數據的基礎建設,以及數據的交換。       因為大家發現,AI現在誰都可以做了,問題是缺數據。   取得數據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直接對消費者蒐集第一手數據,第二種是用交換的方式。   整個產業的上下游已經開始出現資料交換的商業模式。

 

台灣的製造業其實都有機會效法台積電,變成一個製造平台。   展望2022年整個大環境,新創的挑戰是什麼?   在台灣,最大問題應該是找不到人。

 

  

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說,醫界人才的培育型態,必須開始改變。   下一個20年,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醫療人才?   我認為,就是能夠跨領域的醫療人才。

 

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始終嘗試跨足健康醫療領域,卻彷彿有一堵看不見的牆,一道產業間文化隔閡的障礙。   因為醫界與半導體業界各自封閉,要推動醫師與工程師之間的合作,目前頗具挑戰。

 

台灣的醫材元件做得極好,如果打開國外的機器,裡面的零件都是我們做的,但是從元件到儀器、儀器到系統、系統到解決方案,這三個步驟裡,我們還止於第一步。

 

要發展出系統,涉及條件非常複雜,不但要考慮對應的軟體,還得將儀器的量測導入臨床,成為解決方案。   距離最後的成果,我們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零售業的實體店不再是陳列商品的場所,而是提供消費者體驗、維繫客戶關係的場域。   疫後台灣零售業將不再有業態或線上線下之分,只有品牌和規模的差別2022年台灣零售業史上最激烈超限戰正要登場。

 

  

台灣物價上漲,目前為止還看不見反轉、趨緩的情勢。   主計總處在110126日公布1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2.84%,再創今年以來的高峰,蔬菜價格年增率達12.91%、肉類5.16%,蔬菜與肉類指數都在3年來的高檔。   由於食物類佔物價結構四分之一,因此食物類物價一漲,民眾就特別有感。

 

細數為什麼得漲價的理由。其實不是因為菜,而是因為進口的農業資材價錢遲遲不見回落。   因為貨運塞港無法進口紙漿,新紙箱從一個28元漲到33元。   種子、菜苗、農藥、肥料都在漲。

 

另外,進口牛肉受到運費飆升、美國內需大增影響價格暴漲,還可以理解。   怎麼會連國產的豬、雞,都大漲呢?   答案竟然與萊豬政策、航運運費高漲,以及進口雞肉、豬肉減少有關。   然而幾乎所有雞農、豬農都提醒,一旦運費回穩,進口肉的競爭就會迎面而來。我們完全不用比,根本輸慘。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一句「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觸動了美中台三邊的神經。

 

日本自衛隊早已不是解放軍的對手,日本國土太小、無戰略縱深可言,日本全境的軍事基地都在共軍導彈的射程內,很難躲過導彈密集攻擊。       最近美國把前進部署的主力撤退到澳洲與夏威夷,就是認定日本軍事基地相對脆弱。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