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球經濟終於走出金融海嘯的陰影,但低成長、高失業,
依舊是許多國家揮之不去的困擾。 創新能帶動經濟成長,但許
多企業在做投資時,都選錯了創新模式,因而導致經濟無法繁榮
成長,也無法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怎麼會這樣呢? 因為...
這都是商學院惹的禍!!

斯斯有3種,創新也有3種。

第1種,追求效率的創新。想辦法用更少的資源與成本做出更多,
例如大賣場改善物流系統、增加進貨降低成本、減少庫存等,或是
工廠改善製程、計畫生產、及時供料(Just In Time)等,這可以讓
企業增加競爭力,保有更多資金供調度,但也會減少就業機會。

第2種,改善現況的創新。用更好的新產品,取代舊產品。有了
智慧型手機,舊手機就可以丟了;買了油電混合車,就不想再買
吃油很兇的汽車。這是一種替代性的創新,所以幾乎不會創造就業
機會。目前看到的創新幾乎都屬這一類的。

第3種,創造市場的創新。大型電腦剛發明的時候,售價200萬
美元,還要專人操作,有些人可能都還打過卡片、用過終端機,
大哥大剛出來的時候跟公事包一樣要用提的。現在又便宜功能又強,
人手1台電腦1支手機,這為社會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帶來了經濟成長。

在經濟繁榮的時期,這三種創新會均衡發展,從「效率創新」
釋放出來的充沛資金,重新投入「市場創新」;而從「市場創新」
創造出來的大量職缺,足以彌補「效率創新」所減少的就業機會,
因此經濟就能欣欣向榮,不會衰退。

但最近20年來這種均衡狀態被嚴重扭曲,這都是商學院搞砸的。

商學院告訴學生,要把資金當作一種昂貴而稀少的資源,要非常
小心使用,只能用在可以產生最大報酬的地方,而且要快速回收,
才有效率。為了衡量資金的投資效率,商學院還發展出了一套複雜的
衡量指標,包括了淨資產報酬率(RONA)、已動用資本報酬率
(ROCE)、內部報酬率(IRR)等。

因此當這些學生成為企業高階經理人、投資人、或分析師時 ,
不會把資金投入「創造市場的創新」計畫中,因為這種創新也許
得花5~10年才能回收,使得各項衡量指標低落;如果把這些錢投入
「效率創新」,那麼,只要1~2年就有漂亮回收,所有的衡量指標都會提高。

於是造成美國目前投入「創造市場的創新」數量只有70年代的1/3,
遑論新興地區與其他開發中國家,這正是經濟無法成長、無法創造
就業機會的主因。其實,在不斷地減少就業機會與累積資金之後,
現在資金已經變成一種充裕又低廉的資源,游資亂竄,我們應該做的是
儘量使用它,而不是一味地累積。

二戰以來美國經歷了9次經濟衰退,前面6次衰退,每次都在6個月後,
恢復到之前的就業水準。但是90年代初的衰退,卻花了15個月;
2001年的衰退,花了39個月;2008年這次更花了65個月,趨勢令人心驚,
現在已經變成「無就業復甦」,難怪企業開始賺錢,但是大家卻無感,
痛苦指數維持高檔。

5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成長,因為日本人把1000美元的RCA電視機變成
99美元的SONY,CANON也推出平價印表機,讓每個家庭和辦公室都能
買上一台。但自從日本人也學了美國商學院教的這套衡量指標後,
日本經濟墜入萬劫不復深淵,即使現在安倍晉三的3枝箭也救不了。
從日本、歐洲、再到亞洲,經濟情勢每況愈下,希臘、西班牙等
地雷快要把歐元區炸垮了。

台灣與南韓也曾複製「創造市場的創新」模式成功帶動經濟發展,
近年來則有中國大陸、印度、越南等國,藉由同樣的模式崛起。
特別是印度南部,這幾年有很多的市場創新。

商學院啊商學院! Back to the basic,該改一改了,別再為了速效
而殺雞取卵,真正搞懂如何創新,讓大家認真投入「創造市場的創新」,
挽救全球快崩盤的經濟,創造就業機會。

除非,這是美國的奸計,因為放眼全球,只有美國經濟確定開始復甦。
而歐洲繼美國、日本之後,準備進行貨幣寬鬆政策(QE),就是印鈔票啦!!
但是專家卻不看好歐洲能印鈔票救經濟,因為,鈔票最好的去處就是美國,
投資經濟成長地區可以獲利,鈔票是絕不肯留在歐洲的,難道這是美國的
奸計2.0嗎?  讓歐洲人印鈔票幫美國推升經濟。 呵呵~~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