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真理,應該是歷史上所有大學存在的價值。

 

從西元前386年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建立「Academy」,教授哲學、數學、體育起,到中世紀在薩勒諾、巴黎和牛津出現教師與學生組織「universitas」;再到1810年德國洪堡大學將教學與研究結合,建立現代大學的開端——柏林大學。這一路,都能看到大學根本不變的意義。

 

歷史也佐證,種種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重大事件,都與大學的存在密不可分,無論是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大學都是重要的啟蒙基地。

 

如果社會無法充分領略大學的價值,對它的尊重與期待也會逐漸稀薄,屆時損失的恐怕是整個國家社會思考、創造與走向未來的能量。遺憾的是,台灣社會在忙碌紛亂的發展中,逐漸喪失對教育的期待與尊重,即使討論教育領域,也過度聚焦於單一學校、或個人的特定誤失,這些議題並非不重要,但是整體高教發展仍值得社會每一份子一起守護、一起珍視。

 

既然「大學的初衷」在探索真理、回饋社會,那麼學校裡的研究、升等、點數、獎金或頭銜,就不應該造假,否則大學就淪落為追求小團體與個人利益的企業,不配稱為大學。

 

大學應該勇敢承擔取之於社會資源的課責、大學也要有能力回應社會所需的信任。如果經由整體稅收所衍生的公、私部門資源所支持的學術研究,無法與一般民眾短、中、長期的生活有任何相關,或對於國家社會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的進步有所助益,那麼大學也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