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策略面分析,台灣的升學壓力來自上、下兩個層次,上層叫做「就業路窄」

 

礙於台灣先天的條件限制,長期以來國家產業政策不得已只好傾斜,造成有前景的工作侷限在少數產業。         因此,如果你唸台清交電機電子資訊、或者有幸擠進醫學院,不管這是不是你的興趣、不管你對這個領域的工作有沒有熱忱,你就被歸類為人生的勝利組。       如果你沒有在上述的範圍內,不論你對文學、歷史、藝術、音樂、體育、服務、行銷、餐飲、休旅、美容、金融、法律...多有興趣、熱忱與創意,有非常大的可能性你仍然落入22K的漩渦之中,難以翻身。

 

104年11月底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在整體884萬受僱者中,仍有53萬4千人的經常性收入低於2萬元;更別提10月失業率3.90%的45萬5千失業人口、失業率12.44%的15~24歲青年、以及失業率14.13%的大學以上學歷人才。       還有派遣人力、無薪假... 而實際失業情形永遠比官方數字高很多。

 

下層叫做「逼上梁山」

如果不甘淪落22K,不論是社會氛圍、父母期望、還是同儕壓力、自我要求,只好硬把英文數學物理化學往腦袋塞、眼淚往肚裡吞。       因為大學數量供過於求,不去唸高中考大學才是呆子,不管有沒有興趣、讀不讀得來、想不想從事相關工作,只能先試試了!           進了大學,只好上課吃早餐、下課去打工,談不上求知慾望,遑論跨領域、創造力...

 

可別跟我說誰打破了框架、走自己的路、力爭上游、闖出一片天,成為台灣之光。          這裡講的是教育的普遍情況與絕大部分學生所面臨的困境。

 

所以大部分的學生都在學自己沒興趣的課程,也不知學進去了沒有,學了也常常學非所用,就這樣鬱卒地過了一生。

 

綜觀台灣學生的現狀,學生程度普遍不足、用功程度有待加強。         就以國文程度為例,錯別字一大堆,也無法辨別同音字所代表不同的意義與意境,當然更談不上邏輯推理、與他人論理。           難怪有大學老師感歎是在改學生的作文,而不是改論文;       而社會上廠商在作行銷廣告時,在口號標語上,常常喜歡把成語裡面的字改成發音近似的諧音字,以增加關注度與趣味性,結果造成這些中文根基不深的學生們先入為主的觀念,以為這就是正確的成語用字,而形成本末倒置的結果,這已經讓大人有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覺,如果連大人也沒感覺到,那才真的是重大國安危機。

 

現在大家轟轟烈烈在討論107課綱,雖然課綱立意良好,但是這些翻轉教育的作法卻離我們大多數的高中生越來越遠了,這也是台灣教育根本上最大的錯誤,就是基礎沒有打好、基本功沒有練好,但花俏的教育方式、升學制度與教師(教學)評鑑卻不斷推陳出新。

 

這好似台灣產業發展史的翻版。         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公司不需嚴格的勞工管理方式,但是大家都願意為公司賣命,公司與員工都賺飽飽笑呵呵。          等到外在競爭程度升高了,業績走下坡了,一大堆嚴格限制勞工福利、薪資、工時、休假、升遷、權益的辦法紛紛出籠,上緊發條。          但是有沒有幫助﹖     一點幫助都沒有,因為完全沒有對症下藥。

 

因此,如果政府能有更前瞻精準的產業政策,充分配合產業的人才需求,重新把技職教育建立起來,讓就學與就業一條龍完整串連,再有效落實國中性向與能力的分流與分班,應該可以有效降低升學壓力,讓學生能發揮所長,不需再往高中擠,能樂在學習,樂在工作。

 

再談到大學入學的學測推甄與面試,大學老師們在電視節目中夸夸而談面試時如何拆穿學生的不當包裝與代辦公司精美的備審資料,並傳授學生面試技巧與應避免的地雷項目。          這正是標準的「把事情做對」,而沒有去「做對的事情」。

 

如果把取捨一個學生這麼重要的事情,拘泥在10分鐘的面試裡面,真的是很荒謬的事情,找史丹佛大學的面試專家來也無濟於事。          我也願意不厭其煩地再跟大家報告一次,科學就是不論誰來做、什麼時候做、不管做多少次,結果都是一樣的。       看來面試結果離科學還很遠,頂多只能算是一種機率,賭博的性質比較大。

 

如果你一定要辦個面試,能招到國外優秀學生嗎?         你又不是史丹佛大學,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學生可能不會為了面試而跑一趟台灣,來的卻是印尼泰國馬來越南 (無歧視之意),這就是你要的結果嗎!?

 

更別提大家已經詬病多時,備審資料中,學生自己都不敢看的讀書計畫、不能再假的社會服務時數、學生幹部證明...     這是強迫學生造假的反向教育,可悲。

 

美國有更多優秀的大學是沒有面試這個過程的,但是卻採用了客觀的篩選工具來代替面試。        大家也許聽過,美國大學的入學申請必須提供3項資料, 1.由獨立公正的測驗中心所辦理入學測驗的成績,如SAT、GRE、GMAT...等、 2.在校平均成績GPA、 3.推薦信。

 

為什麼是這3項呢?       首先,不論你是天才兒童或者才藝過人,入學測驗先考了再說,因為這種考試最公平公正,有多少實力拿多少分數,這叫做智育成績。         這份成績的使用方式與重要性可以再討論,可先當個參考。      但每個人都一定要考,即使你是要去打棒球打籃球也一樣。       而入學測驗也是最能實踐社會階層流動的方式。

 

接著,在校平均成績GPA可以跟入學測驗成績相互參照,以獲得更正確的學習評量結果。        或許你會懷疑,為了升學率,學校老師在打成績時會故意打高一點,讓該校學生能占便宜。       其實它本身就具備了校正與平衡的功能,因為大學每年都在招生,各校學生都會來申請,只要比對一下3年來入學測驗成績相近的學生表現,GPA偏高的學校以後就得打個折、偏低的學校可以拉高一點。       沒人占到便宜、也沒人會吃虧。

 

但是繁星推薦使用在校成績與校排百分比去做一連串複雜的比序,當作最重要的取捨標準,並降低入學測驗的參考性,加上近年來許多都會區的大學也大力倡導繁星,已違反原本「照顧偏鄉」的初衷;而各校評分方式的歧異,也使繁星推薦的公平性與公正性遭到嚴重質疑。

 

最後,推薦信才是真正能取代賭博性質的面試,確實反應學生在平時的師生互動情形、展現學習動機、良好同儕互動、EQ、樂於服務、團隊合作、領導能力、創造力、人格特質...等。       高中3年老師對學生課業與生活的觀察絕對會比10分鐘的面試結果更完整與客觀。

 

也許你又會懷疑,老師為了升學率,會把每位學生都形容成近乎完美。        但同樣它本身也具備了校正與平衡的功能,如果某校的推薦信與學生入學後的表現有明顯落差,則該校的推薦信效力也會被大打折扣,除了賠上老師與該校的信譽,也害了後面的學弟妹們。

 

大學同樣也要承擔自己的責任與風險,如果大學因為人為因素走後門去收了程度不足的學生,這類學生畢業後的就業表現不佳,將影響大學的校譽。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美國小布希總統,耶魯大學畢業,但是當上總統之後,仍多次在英文單字的拼字上出錯,成為國際笑柄,耶魯大學面子掛不住,小布希也被大家笑說是家族捐了鉅款才能進入耶魯大學就讀,頗有阿斗之風。

 

教育部正在籌建學習資料庫,希望把學生的高中學習過程完整記錄,以利研究分析;現在更進一步想要將資料與大學端招生連結。        然而這除了原本的讀書計畫、志工服務時數、幹部證明、獎狀之外,恐怕只會是建立更多框架讓學生去填滿而已,既不能展現出人格特質、創造力,也無法表現團隊合作能力、品德、EQ及領導力...。        越多的評量項目與包裝方式,代表弱勢學生越難憑本身的天賦資質脫穎而出,而淹沒在令人眼花撩亂的粉裡。

 

繁星入學占12.98%的學生,平均排名僅位於44.5%,雖然比學測推甄的48%、指考的54%好,但相互比較之下顯得繁星學生入學後的成績退步很多,因為如果繁星是挑三揀四得來的,應該要排在前20%才對,不是嗎?         還是這正顯示出了繁星的問題所在

 

真怕不論是兩次基測改成一次、一次基測改成一次會考、還是學測指考合併成一次,整個中華民國的入學考試演進史,經過了十多年害人不淺的雲霄飛車驚人之旅後,竟回到一年一次一試定終身的原點。        但是你知道為什麼嗎?     因為它還是最公平公正、最有公信力的!

 

然而一試定終身正是所有升學壓力的最大來源,不論是當年的聯考,還是現在的會考、學測、指考,都是換湯不換藥!

 

有換湯又換藥的方式嗎?      有!!         例如一年考4次,學生從一年級到三年級,愛什麼時候考就什麼時候考 (但不能考連續的兩次),只要題目出得好,不論考哪一次都能忠實反應出學生的程度,就像托福、多益、GRE、GMAT、SAT一樣,讓你考到心服口服為止。         別以為做不到,一基二基的時候就有點這個味道了。

 

所以,可以考很多次的入學考試成績、在校成績GPA、推薦信正是升學方式的最佳鐵三角,也是美國教育實驗230年後得到的最佳結論。           希望教育部別再增加花樣了,把升學方式弄到沒有人能懂,升學成為碰運氣的機率問題,應該不是國家之福。

 

 

另請參考 : 

成功的教改要怎麼做

笨蛋!     改革教育的良方,不在教育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