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美國為了在台海兩岸保持彈性,採取「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政策。然而面對中共當局越來越咄咄逼人的態勢,美國的學者專家已出現調整「戰略模糊」的聲音。

 

2016524日《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刊登美國前國防部次長史洛康(Walter B. Slocombe) 與新美國安全中心(the 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研究員柯爾比(Elbridge Colby)聯名發表的評論,呼籲美國當局釐清對台灣的承諾。

 

史洛康與柯爾比指出,基於「戰略模糊」政策,如果中共攻打台灣,美軍會不會協防台灣殊難預料。他們主張,現在該是時候改變這個政策了。

 

《台灣關係法》只載明在台灣遭受攻擊時,美國將「嚴重關切」(grave concern),也只承諾美國將使台灣維持足夠的自衛能力。這遠不如對北約、日本與韓國的承諾;但防衛民主的台灣以及維持美國在盟邦之間的信譽,對美國的重要性卻並不稍遜。

 

軍事天平已向北京傾斜

 

史洛康與柯爾比認為,「戰略模糊」政策長久以來利多於弊,讓美國得以維持彈性、對中國的刺激較小、也提醒台灣需要小心翼翼處理主權議題,同時也讓中國大陸對台灣採取笑臉攻勢來追求統一。當時中共缺乏征服台灣的軍事實力,美國的軍事力量讓北京當局只能容忍維持現狀。

 

然而如今軍事均衡的天秤已經往北京的方向偏移。台灣政府與美國國防部智庫蘭德公司(the RAND Corporation)都曾公開論斷,再過幾年,美國將很難防衛台灣。儘管美國還是可能封鎖得了中共發動攻擊,但比起過去,將更加困難、更有風險、代價也更大。這意味著,中共將更可能把攻打台灣作為可能的選項。

 

評論指出民調也顯示台灣民眾一面倒地希望維持現狀或者獨立,並且自認為是中國人者已經隨著時間日益稀少。在習近平治理下的中國,越來越背離自由開放的路線,回歸中國後的香港又提供負面案例,北京當局很難期待在台灣支持統一的聲音會突然高漲。中國遲早會認定台灣很不可能乾脆地拜倒在自己的膝下,轉而採取武力強迫的試探也會大增。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戰略模糊」政策反而讓戰爭更可能發生。歷史不斷重演,許多國家即便面對實力更強大的對手,也會基於對自己力量的信心,以及把某件大業看得比敵人更重要,並且認定為手不會全力反擊,而輕率地發動戰爭。1950年韓戰爆發時,得到蘇聯與中國協助的朝鮮領導人金日成,便曾在誤認為美國不會出手相救的情況下,揮軍南侵。如今,北京當局也可能會有同樣的錯誤盤算。

 

應施壓臺北提升防衛力

 

史洛康與柯爾比主張,美國應該追求兩條路線。首先,美國應該強化防衛台灣的軍事能力 (意味著台灣必需花更多的錢向美國買軍武),讓中國面對更沉重的成本。其次,華府應該更加明確地宣示自己會動武的條件,公開而且毫不避諱地明講美國將在台灣沒有挑釁的狀況下,防衛台灣免受中共的襲擊。

 

另外,華府還應該對臺北施壓,要求台灣將自己的防衛能力升級。同時,台灣人也不應該期待美國要比他們自己更在乎台灣的防衛。近幾年來,中共的國防預算暴漲,台灣的國防預算卻僅有些微的增長。作者們認為,台灣應該承諾至少投入GDP2.5%在國防預算上(現在只有2%),並且要把軍事投資放在更直接反制中共攻擊的反潛、防空、地雷和特種部隊上,而不只是一些亮眼的武器。

 

承諾台灣將測試美國意志

 

美國要釐清對台灣的承諾,這固然不會讓美國舒服,但持續「戰略模糊」政策反而會有更大的風險。讓中共知道在他們對台發動攻擊時,美國並非只會叫罵幾聲,而是會出動軍隊。如此一來的確會與中共多所爭執,但反而安全很多。

 

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林舟(Joseph A. Bosco),在2015515日即撰文指出台灣的戰略地位太重要,美國遲早必須修正長久以來的「戰略模糊」政策。

 

林舟警告在南海與東海情勢日益緊張的狀況下那些主張台灣不值得重視的人,並沒有掌握到這個區域的其他國家,正嚴肅評估美國是否履行對台灣的承諾,並藉此來衡量萬一本身遭到中國壓迫時,美國會如何反應。美國被認為是抗衡中國擴軍最重要的力量,而台灣則被視為反映美國意志的最重要測試。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