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夠看,印度品牌已開始在全世界崛起。
美國第一批全球化公司誕生於1950、1960年代;日本公司則發跡於1970與1980年代;韓國與中國的公司,如聯想、華為、三星,則在1990與2000年崛起。
現在,印度貝拉企業集團是世界前10大水泥製造商,也是亞洲最大鋁生產商,該公司有60%的獲利來自海外。 巴帝電信,是綜合電信服務提供商,並在19個國家營運,用戶數量高居世界第4。
印度製藥業也相當出色,芮狄醫師(Dr.Reddy's)、太陽藥業(Sun Pharma)、利德斯(Zydus)等藥廠生產的非專利藥,在全世界銷售。 現在,印度前50大的非銀行公司,其獲利超過30%來自國際市場。
未來15年內,印度有能力培養至少50間世界級跨國公司。這些公司不只追求增加出口與海外投資,更將建立全球平台與品牌。
絕大多數印度的經理階層成長於多元文化的國家,其環境複雜、有活力,同時也充滿競爭,迫使公司創新並挑戰世界既有的經營模式。
印度與中國不同,驅動商業全球化的並非國營企業,而是企業家與私人公司。 家族企業的年輕接班人,對於放眼世界的印度商業而言十分重要。 幾乎所有頂尖印度管理階層都能說著一口流利的英語(並有愈來愈多人會說西班牙語及中文)。
印度公司將持續向國際拓展,以分散在國內經濟動盪、政策不穩定與政治環境混亂下的經營風險。
未來15年,世界主要城市的天際線將被印度品牌點亮。 許多印度公司將不只在既有領域擔任領頭羊,更將是創新事業的先行者。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