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太大會讓人受不了,趨向崩潰;壓力不足,卻讓人躲在舒適圈,無法進步。 做過重量訓練的人都知道,每次的負重最好都要能接近自己的臨界點,然後配合休息恢復元氣,才能達到合成代謝狀態,獲得肌肉的重建再生。

 

這種在壓力與復原間取得平衡的做法,稱為「週期性訓練」。 所以,壓力+休息=成長。 你必須踏出舒適圈,才會成長。 我們常常得到的人生經驗就是,克服壓力之後獲得的成果,正是我們難以忘懷的甜蜜記憶。

 

科學界普遍證實,最深刻的學習是發生在這種挫敗之後。 相較於解開特定的問題,挑戰極限、甚至挑戰失敗反而更有效益。 失敗讓我們有機會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逼我們理解問題的深層架構,磨練解題技巧。

 

訓練大腦就像鍛鍊肌肉一樣,「週期性訓練」也適用在精進職場技能上:自我鞭策、承受良性壓力、跨出舒適圈,並適時穿插休息,便能夠加強創造力、生產力、創新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諾貝爾獎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博士(Daniel Kah-neman)指出,人類的思惟分成兩種:系統一(System 1)和系統二(System 2)。

 

系統一是迅速的自動思考,通常是由本能和直覺所驅動。系統二是做深思熟慮的分析,處理費神的思考活動。

 

系統一因為能量消耗少,是預設的思惟模式。我們腦袋放空時,就是由系統一來主導。當我們在認真思考,努力想解開問題時,才會啟動系統二。那時最有可能進入思辨狀態,仔細檢視新的資訊,把新知融入既有的知識中。真正的學習需要動用系統二。

 

我們的知識是由名叫「神經元」的腦細胞所組成,神經元是由軸突連接起來,軸突在腦中的功能就像細小的電線一樣。我們學習新知時,神經元之間的電流就會沿著軸突傳遞。

 

一開始學習新技巧時,這種連結很薄弱,我們會學得很吃力(無論是正確使用文法,或是在籃球場上以非慣用的手打球或是拿筆拿筷子)。但如果我們不怕辛苦,繼續練習新技能,神經元之間的連結會愈來愈深厚。當大腦中的連結強化了,以前做起來很辛苦的事情,久而久之會習以為常。

 

只要我們堅持一段夠久的時間學習一件事,以前對系統二來說很難的挑戰,就會變成系統一的簡單任務。

 

因此當你對任務不太有把握時,正好處在所謂的「甜蜜點」。因為任務比那還簡單時,你覺得勝券在握,太簡單了,壓力不足以刺激成長。但任務比那還困難時,又會導致你慌了手腳而無法專注。你想找的是恰到好處的壓力點:超出你目前的能力範圍,但剛好只超出一點點在你能忍受的極限之內。

 

找出你自己的壓力甜蜜點」。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