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非常鼓勵大學教授請「產業假(industrial leave)」,花一、兩年時間或者去創業,或加入前瞻產業的研發部門,不但大學保留其職位和實驗室,產業往往也特別禮遇其薪酬和家庭生活需要。
其實,美國產業界通常不太需要大學教授來解決眼前著火的問題,而是企盼大學研發能指引他們未來發展的途徑。台灣卻常常相反,台灣產學合作的目的通常是解決產業界當前所遇到的問題。
此外,美國產業界的人士也常被派到各大學參與研究,或擔任硏發聯絡員(liaison)半年、一年不等的時間。 當產業界人士身處校園,親歷其境,就更能廣泛或深入瞭解教授與學生正在進行的研究和創新;另方面也更容易評量與覓求優質人才,比起在就業博覽會擺個攤子、淺談幾分鐘要正確有效的多。
學校和企業端雙向的「人才交流」,甚至組成聯合研發團隊,就是產學合作成功的最佳保證。這比台灣只做表面功夫的產學合作有效多了。
美國史丹佛大學為什麼研發能量如此巨大﹖因為二戰後首任工學院院長特曼(Frederick Terman)覺得當時的史丹佛資源不足,無力聘請更多和更好的教授,乾脆讓高科技產業遷入校園。此後愈來愈多的高科技公司紛紛搬進史丹佛,緊密又有效的產學合作使史丹佛的教研質量大幅提升。 業界與學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終成就了矽谷。 特曼也被尊稱為「矽谷之父」。
大學的價值在於「發明未來」、走在產業界的前沿,而不是落在產業的後面,替產業打工補強,以便賺取大學生存的生活費。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