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網景(Netscape)瀏覽器工程師蒙圖里(Lou Montulli)為了開發「購物車」的功能,讓網站能記住用戶有意購買的商品,於是創造出一種識別碼,讓用戶瀏覽器與網站伺服器可以隔空對話。   這套機制,他命名為「Cookie」,因為出自一種程式語言名詞「魔術餅乾」。

 

當時Cookie迅速成為網路標準,蒙圖里設下各種關卡,確保用戶隱私,例如,Cookie只能單點交換資訊,限制資料被任意轉移,避免跨站追蹤,而且,當用戶關閉瀏覽器或重新開機,Cookie資料就自動清除。

 

然而不到3年,線上廣告龍頭DoubleClick就破解了限制,開發出第三方Cookie,如今讓我們被Cookie包圍,毫無隱私地曝露在網路上,個資被任人宰割,當成廠商獲利的工具。

 

2019年,以蒐集網友個資為主要獲利模式的臉書,正面臨國會與監管單位緊咬不放的窘境,因此祖克柏向蘋果執行長庫克請益,求教脫身之道。   庫克當面建議,臉書在自家網站以外所收集到的用戶資料,應該全部刪除。

 

祖克柏聽了之後,目瞪口呆之餘也已讀不回,從此與反對利用第三方Cookie跨站追蹤網友個資的庫克漸行漸遠。   這就是有名的科技巨頭「餅乾戰爭」。

 

蘋果的核心業務是「高價上網工具的設計與銷售」,保護用戶隱私是行銷賣點;臉書核心業務是「用戶資料與廣告主需求的比對與媒合」,用戶個資是免費入場的隱性門票。   盈利來源的不同,決定了企業的價值選擇。

 

20214月,蘋果新版作業系統iOS推出一項功能,讓手機用戶得以選擇「是否允許app跨網站追蹤」,同時能一鍵封鎖所有第三方追蹤;而Google Chrome瀏覽器明年也不再支援第三方Cookie   看起來好像大家都開始注重網路用戶的隱私,其實,另一回合的網路用戶爭奪戰才正要開始。

 

目前聲勢最浩大的,當屬Google自家的「群組聯合學習」(Federated Learning of CohortsFLoC)技術。   Google宣稱,廣告轉化率可達第三方Cookie95%   然而,FLoC的技術細節完全由Google控制,形同打造另一個演算法黑箱。

 

因此,全球最受歡迎的架站系統WordPress,準備預設封鎖FLoC   數位廣告平台The Trade Desk推動名為「Unified ID 2.0」的匿名ID,在用戶同意下,以電子郵件帳號為基礎,打造一個加密、開源、分散儲存的識別體系,用於廣告投放。

 

也有行銷業者呼籲,不再以「收集用戶資料」作為廣告定向的前提,而是以「商品關聯性」或「內文脈絡關聯性」決定廣告媒合,以符合日益嚴格的隱私法規。

 

國外數據發現,追蹤網友第三方Cookie的「重定向廣告」,廣告的效果常被誇大。   一項研究分析,重定向廣告的觸及率被高估89%,廣告重覆頻率被低估47%   另一份研究顯示,重定向廣告讓新聞媒體的實質獲益只提高約4%

 

部份歐美媒體與廣告界強烈呼籲,積極擁抱「無餅乾時代」,以有價值的內容、實體活動、線上誘因,創造接觸消費者的機會,爭取好感與信任,在對方明確同意下,深化經營客戶關係,既可避免第三方隱私爭議,又能建立長久的第一方行銷。

 

科技巨頭的「餅乾戰爭」再度展示:數位世界的規則制定、資源分配過度集中在幾個叫牌玩家手上,他們遠交近攻,爾詐我虞,決定數十億人的資訊消費與注意力交易價值。   歐洲也開始有新聞媒體、廣告業者提出訴訟,指控Google與蘋果濫用壟斷地位。

 

看來,餅乾的戰爭仍方興未艾。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