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俄戰爭向世界宣告,「混合戰」時代正式來臨,敵方不只靠軍事力量來襲,更會攻心洗腦,企圖瓦解民心士氣。 烏克蘭如何守住戰爭話語權? 台灣可以從中學到什麼經驗與教訓?
首先,戰爭開打前一天,俄羅斯駭客率先發動DDoS(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讓大規模流量猛然灌進烏克蘭政府、銀行網站,並快速蔓延。 導致烏克蘭國防部、外交部、內政部、國家安全局等政府網站,以及兩大銀行當日下午集體崩潰、無法連線。 接著俄羅斯駭客入侵地方政府網站,佯稱烏克蘭已經宣布投降,烏俄雙方將簽署和平條約。
於是烏克蘭知名資安公司Cyber Unit Technologies創辦人奧舍夫(Yegor Aushev)在地下駭客論壇廣發英雄帖,高呼「烏克蘭網路社區!參與國家網路防禦的時候到了!」 隔日,全球最大駭客組織匿名者(Anonymous)立刻響應。 除了俄羅斯克林姆林宮網站、新聞機構RT、國家電視頻道陸續斷線,甚至一度狂播烏克蘭的愛國歌曲。 烏克蘭數位轉型部長費多羅夫也在社群媒體Telegram創建「烏克蘭IT軍隊」,向外界求助,獲得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 X)創辦人馬斯克的星鏈(Starlink)衛星應援。
接著假影片戲碼上映,俄軍攻下南部重要港口城市赫爾松,取得市內電視、廣播塔的控制權,俄軍從其他地方帶來假赫爾松人,將上演赫爾松人民與俄羅斯大團結戲碼,並把訊息散播到烏克蘭各地。 接著推特出現大批俄羅斯空降部隊跳傘的假影片企圖打擊烏克蘭人民士氣,烏克蘭也不甘示弱,社群媒體上廣為流傳曾擊落六架俄軍戰機的烏克蘭空戰英雄「基輔之鬼」,其中一段空戰影片,事後證明是空戰模擬遊戲的畫面。
假訊息認知作戰一方面鼓舞士氣、一方面避免使氣受打擊,雙方真假莫辨。 烏克蘭成功集結國際反俄力量,維持了戰爭話語權,並使俄國認知作戰效果大打折扣。
從心理戰到經濟戰,虛實並行,混合戰的定義是,協同運用傳統軍事武力與非傳統手段的作戰方式,包括心理戰、法律戰、網路戰、外交、經濟脅迫、假訊息,甚至恐怖行動、犯罪,在敵對國造成破壞、混亂,最後屈服。 可能完全由國家發動,也可能有非國家行為者參與,例如民間駭客團體。
其實蘇聯共產黨早就發明政治作戰,網路戰也早已不是新鮮事。 蘇聯傳統軍事思想早就有混合戰概念:先用火力消滅敵人三分之一,再用宣傳削弱敵人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一會自動崩潰。
混合戰與過去戰爭型態最大的差異,一是戰爭與和平時期沒有明確界線,第二是攻擊方式通常晦澀不明,導致被攻擊方很難判斷是否正遭受攻擊、誰在攻擊、要如何反擊。
北約正在研發認知作戰戰略,與學界、軍事界合作,並整合網路、資訊、心理、社會四大科學研擬方案,從實務面整合,反制敵人的認知作戰。 這些策略背後最重要的基礎,就是民心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