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計畫與開發

 

國家要先有上位計劃,就是要先有國土計畫,然後才能定出都市計畫、及區域計畫。   現在是沒有上位計畫,想到哪裏做到哪裏,甚至許多零碎的計劃還互相衝突,政府在忙著處理昨天發生的問題,根本無暇去想明天的問題。

 

國家要進行國土規劃,首先算出土地容受力、土地承載力,可以住多少人,哪些是住宅區、農業區、商業區、科學園區、公共設施   這必須蒐集各類資料,包括環境敏感與限制,土地資源供給,水資源供給,人口推估與需求等。   國土規劃除了要考慮災害潛勢圖、還有易淹水風險圖、坡地災害風險圖等。

 

低衝擊開發的原理主要就是讓水可以慢慢滲入地下,都市不會因為排水不良而淹水。   低衝擊開發包括透水道路、透水停車場、透水操場、公園綠地、植生草溝、綠屋頂、滯洪池、雨水花園等,成為一個海綿城市。

 

現在人口開始變少,不需要這麼多學校預定保留地,國家有許多閒置的土地、校舍、營舍、空間,應該解編之後,政府做都市計畫變更,地主可拿回4成,政府拿回6成。   政府應該把一部分地蓋社會住宅租給年輕人,一部分做為公園綠地,一部分還可以做為商業用地,一部分也可以規劃成長照中心。

 

台灣人口太過集中於都會區,尤其是集中於北部,造成生活品質降低,交通壅擠,水資源不足,垃圾處理困難,空氣污染嚴重,綠地不足,房地產價格太高,甚至影響心理健康等,造成了太多問題。

 

政府應該在中南部大力增加現代化公共設施,有計畫地將適合的產業分散至中南部,使就業機會與人口分散至中南部,如此不但能自然解決人口過度集中所產生的許多問題,更能使全國各地能均衡發展,大家都能享受優質的生活環境。

 

把高鐵延伸到屏東,把屏東打造成全亞洲老人的退休天堂,要有良好的大環境,健全的公共設施,完善的醫療院所,如此就可以增加年輕人就業機會。

 

北北基可以建構成國際大都會、桃竹苗可以定位為科技城、中彰投可做為與大陸通商通航的主要對口、雲嘉南是精緻農業區、高高屏規劃為南向的窗口、屏東可規劃為退休天堂與度假勝地、宜花東則規劃為觀光休閒旅遊區。

 

改造社區的觸媒在當地的中小學,因為中小學往往是社區的活動中心,校長與老師都是知識份子,容易溝通並理解新觀念,而校長與老師比較容易去影響家長與社區。

 

  

地層下陷

 

雲嘉地區地層下陷嚴重,土地鹽鹼化無法再種農作物,遇下雨就淹水,土地價格便宜沒人要。   應該用總合治水方案,不要再抽地下水,挖治洪池,挖出的泥土把下陷的社區墊高,結合景觀設計,並設立污水處理廠,如此可以形成大面積的觀光濕地,農漁民改做觀光溼地導覽,已鹽化土地可以設太陽能發電場,或轉作滴灌精緻農業,土地價值也恢復了。     整片淹水地成為生態濕地,除了觀光,還可以變身為養生村。   總合治水是一種系統性概念,不能用以往單純從工程的角度去處理,而是要從政策、產業、和空間規劃全方位多管齊下。

 

  

救難與防災

 

「防災總署」的設立是當務之急,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會把防災分散到各部會去做,未來的災害將會很複雜,防災必須要有一個總指揮才會有效率。   災害管理從未發生前要做監測、發生時要應變與救災、發生後要救難、災民安置、及後續民眾的生活所需如水電瓦斯通訊,並需解決民眾的生活、生計、貸款、就業、就學等問題。

 

  

水利與農業

 

台灣的灌溉渠道建設年代已相當久遠,途中會蒸發損失1/4,又會漏掉1/2,效率非常差,也非常浪費水資源。   全台灣一年需要200億噸水,農業用水約120億噸,民生用水35億噸,工業用水為30億噸,保育用水約15億噸。   民生用水及工業用水約只佔30%,其他70%全部用在農業。   以色列已經開發成精緻農業,用滴灌法灌溉,非常省水。

 

我們到底需要多少農田?   到底需要種出多少糧食?   政府應該要有國土評估和規劃,找出環境敏感區、生態保護區,再根據不同災害潛勢,進行分級、分類,留下優良農地,用滴灌法種植高經濟作物或具有傳略價值作物,協助農村轉型為精緻農業。   非優良農地則透過都市計畫變更成建地或其他用地。

 

把全台哪些地方適合種植哪些作物,每年台灣本身需要消費多少農產品,本身可以生產多少農產品,必須進口多少農產品,又可以出口多少農產品,再考量風災損失的調整量之後,把所有品種與數量統計出來農業部做一個網路資訊平台,做一個即時的顯示,把品種與數量分配到各縣市政府農業局各地方農會輔導農民依計畫種植如此就可以控制產量與價格在計畫內種植的農民,如遇風災等損失則可補貼。   若農民在計畫外自種的品種與數量不得進入農產運銷系統,遇災政府也不予補貼。

 

水源開發在台灣已經越來越不可行,水資源的回收再利用已經成為必要之路。   水庫清淤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除了山路蜿蜒交通不便之外,大量砂石車行經山路也容易破壞生態環境,就算可行,每清運1立方公尺的砂石就需要台幣1千元,單石門水庫淤泥達1億立方公尺,就要1千億元。

 

面對氣候變遷,土地及人口與台灣相仿的荷蘭,經多方討論與研究,已經提出「與水共生」的計畫,以取代原本以單純的工程手段來解決問題,台灣喊了很多年,卻仍原地踏步。  

 

  

技術輸出與外交

 

鼓勵並補助自家屋頂裝設太陽能板,社區也可以設微電網與儲電系統,成為獨立的小系統,技術純熟之後還可以輸出到印尼、菲律賓等島國。   世界趨勢已經從大供電系統,慢慢轉成中系統,甚至是社區小系統。

 

台灣除了應積極研討與執行我們自己的方案之外,還可以將我們已經非常純熟的醫療與健保制度、農業順利轉型成工業的經驗、水利與農會制度、防洪等技術輸出到印尼、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再一次發揮從前農耕隊輸出技術的功能。   這才是真正務實的新南向政策。

 

政府駐外單位應該分析駐在國的需求,有計畫地尋找市場,打通路徑,做知識的媒合,帶領台灣的顧問公司、專業人士進入該國,為台灣帶動新產業,營造新商機,並達到敦親睦鄰的效果。

 

  

人口與教育

 

台灣的技職教育數一數二,應該積極開放東南亞學生來學習,畢業可以留在台灣就業,也等於為東南亞台商培養幹部,更拉近東南亞國家與台灣的距離。

 

台灣應該儘速修改不友善的移民法與國籍法,讓國際人才能大舉進入台灣,填充不足的人力,並引進優秀的人才協助台灣發展科技與經濟,另大學大量招收外籍學生,並協助這些外籍學生畢業後留在台灣就業,成為社會發展的生力軍。

 

  

政府組織改造與運作

 

目前的縣市政府樣態,研考單位只能做做數據報表,無法規劃城市新願景。    因此應該積極考慮重新劃分行政區域,以較大的區域,較多的人才,才有辦法規劃更優秀的城市功能。   現在少了省政府,縣市基層公務員除了人力不足,能力也不足,更受限於財政,很難端出自己的工程政策。   中央部會是政策單位卻也只會給錢了事,地方政府遇到技術瓶頸與困難又無人可協助,反而變成顧問公司或工程廠商幫忙撰寫招標文件,造成許多弊端。

 

廢省之後,行政院進行組織改造,聽起來很不錯,結果把不該刪的單位刪了,該刪的卻不敢刪,結果人事與費用根本沒有精簡,完全沒有事前的規劃,完全是政治算計。

 

台灣的民主走到今天,整個國家仍然在跟政治妥協,完全沒有根據科學數據來制定政策,太多的政治與民粹,多少人假「民意」之名,在做傷害國家與人民的事情。

 

目前大學所做的研究,所產出的論文天馬行空,政府用不上,而政府需要的,學校又給不出來,也給不起。   因此中央與各地方政府應該要以主要大學為基礎來設立智庫,科技部應將60%的科研經費投入以解決政府問題為導向的研究計畫中,另外40%才留給基礎研究。

 

資源分配到大學的時候,計畫統籌者不但個人的專業度要夠,協調能力也要非常強,必須進行總體管理,要有知識拼圖的概念,在確定每一項大型計畫前,要先確定有哪些專業與機構,每一間大學、機構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又需要多少資源。

 

台灣最關鍵的是國家的定位,我們是小國還是大國?   我們和中國大陸是什麼關係?   絕對不是統獨的是非題,而是競合的選擇題。 台灣的領導人永遠要問自己三件事:台灣的強項是什麼?   台灣的能耐在哪裡?   台灣的限制又是什麼?

 

台灣要如何成為一流的國家?   別無他法,只有改變政府的運作方式,所有決策都要有科學做依據,成功的關鍵在於介面整合及政策協調。   政府必須要有跨領域對話的功能,以及跨部門的整合。   中央與地方必須建立夥伴的關係,地方與民間也必須建立夥伴的關係。

 

從前蔣經國總統的國民黨政府為什麼能夠創造台灣經濟奇蹟?   因為政府實事求是,有經建會這個跨領域的部門做所有政策的溝通協調,能有效率地整合所有資源,提出真正前瞻的計畫,督導各部會認真執行政策。   現在改名為國發會,但是卻完全喪失了主導國家發展的功能,至為諷刺。

 

國家的制度,往往是造成國家無法進步的幫兇。  例如立委選舉的小選區制,讓立委候選人為了能當選,必須專注在選區內小部分人的事務,卻忽略了國家政策的大事。

 

問題的根源是國家的法令、制度、和政府運作的方式。

 

台灣的民主歷經了30年的運作,這樣的民主是民主嗎?   真正的民主是這樣運作的嗎?   台灣到底是民主還是民粹?   台灣社會有足夠的公民意識嗎?        有足以建構公民社會的基礎嗎?

 

  

交通運輸

 

地狹人稠的台灣,交通建設不學情況類似的日本,卻學地廣人稀的美國蓋一大堆高速公路、大量興建停車場。   要知道現在人口已經逐步老化,將來的老人誰還能開車?   政府應該逐漸採用高能源價格的政策,讓大家不想開車,把用來蓋高速公路的經費,轉而健全大眾運輸系統,這才是有能源概念的交通政策,這也是日本與歐洲國家正在做的事情。

 

  

標案管理與工程品質

 

全國標案管理系統應將公共工程的廠商進行篩選,淘汰紀錄不良的顧問公司與廠商,並且要評比工程品質與價格,以利優良廠商的生存。   工程資料還可以跟學術單位合作,發展成工程智庫,可據以分析工程樣態,進一步改善公共工程招標制度。

 

 

 

 

 

 

                               心得與摘要自李鴻源教授所著台灣如何成為一流國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凱文 的頭像
    凱文

    凱文的異想世界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