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高科技最大的話題當屬AI人工智慧。   不過,真正的受益者卻大都是具有規模經濟優勢及市場腹地的大型跨國企業。   因為人工智慧必須依附在實體應用而共生,不能獨立而生存,也就是技術專業化、產品/服務客製化的體現。

 

這也就是台灣五年前自科技部「獨尊」AI技術以來,雖然廠商前仆後繼的加入AI的行列,大學、科技部,各種學會、協會也以不同名義進入了AI領域,但綜合成效不如預期的原因。   台灣產業結構的強項在工程設計與製造,製造業中小企業冒然進入知識服務業肯定水土不服。

 

台灣最有效的策略應該是把AI技術深耕、依託在具有優勢的製造業基礎上,如半導體及資通訊產品代工及其產業鏈的實力,AI當成提升品質、致能、產業鏈精進、專業化、客製化的工具,確保經濟優勢。   在主要國家因為軟體當道而製造業式微的時刻,台廠透過AI/製造業相互依託、緊密結合將是創造台灣獨樹一幟產業優勢的絕佳策略。

 

 

 

 

 

 

                                                                心得與摘要自聯合報/徐作聖/陽明交通大學退休教授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