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40年,美國企業的成長動能,就是把連鎖製造運用到許多服務業。   這些企業投資大量科技,使得它們的餐廳、醫院能夠規模化,快速複製。

 

台灣的小吃世界聞名,但是絕大部分的台灣服務業為什麼仍然侷限在台灣本地?   台灣的服務業仍然非常低薪?

 

台灣到處都是這種錯失規模化的機會。       悲劇是,這些產業雇用了台灣最多的勞工。       無法規模化,正是台灣近幾十年來低薪的真正理由。

 

唯一能扭轉台灣薪資長期低迷局勢的,是快速啟動另一個產業革命,但這次該是最多台灣人投入的服務業。

 

 

日本大集團的通病,是跨足太多領域,不易將資源集中在所需之處,往往拖累轉型。

 

然而,SONY是公認「最不日本」的日本科技公司,SONY大起大落再大起的歷程,也顛覆了傳統對於「日本模式」的認知。

 

與宏碁創辦人施振榮的版本不同,日本版的微笑曲線說的是電子供應鏈的分工。   以索尼為例,中間的系統組裝(電視、手機、遊戲機)是低利潤事業;上游的零組件(半導體感測器),與下游的軟體、服務(遊戲、音樂、電影、金融)才有高價值。

 

索尼音樂已是世界最大音樂集團。       Spotify的百大熱門歌曲,將近一半來自索尼,貢獻源源不絕的現金收入。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