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1月,世界經濟論壇召開首次會議,創辦人施瓦布(Klaus Schwab)提出了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s)的概念,主張企業不只服務股東,也要服務客戶、員工、供應商社區和整個社會。

 

一般而言,資本主義分為三種模式。第一種是「股東資本主義」shareholder capitalism),大多數西方企業都奉行這種模式,主張把追求利潤最大化當作企業的首要目標。第二種模式是「國家資本主義」state capitalism),由國家力量主導,制定經濟發展的方向。這種模式在許多新興市場(尤其是中國)日益可見。

 

但是,跟這兩個選項相比,最值得推薦的是第三種模式,也就是「利益相關者資本主義」stakeholder capitalism),主張把私人企業定位為社會的受託人(trustees)。這種模式是應對當今各種社會和環境挑戰的最佳方法。

 

股東資本主義忽略了一個事實:上市公司不僅是營利組織,也是一種社會有機體。但在金融市場過度重視短期績效的壓力下,企業一味追求利潤的做法,造成股東資本主義與實體經濟日益脫節。因此很多人早已意識到,股東資本主義難以繼續發展下去

 

愈來愈多的企業高管和投資人逐漸理解,他們能不能獲得長期成功,其實與客戶、員工和供應商的成功息息相關。因此,「利益相關者資本主義」的觀念迅速崛起。企業應該承擔公平繳稅的義務;對腐敗採取零容忍;在全球供應鏈中維護人權,並倡導公平競爭的環境。

 

因此企業需要新的指標,需要一種涵蓋「環境、社會和治理」(ESG)等面向,能夠衡量「共享價值創造」(shared value creation)的指標,用來補充傳統財務指標的不足。 另外一個還需要調整的指標,是企業高管的薪酬。 高管的薪水就應該改為與新指標(衡量共享價值創造)看齊。

 

國家資本主義也許適用於某些國家特定的發展階段,但最終,它還是要逐漸演變,走向利益相關者資本主義,才能確保不會因腐敗而變質。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