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育制度下的「作文」扼殺學生思考空間。文章是自主思想的訓練,是真誠而熱情的書寫,要寫好文章,就從「言之有物」做起。
近年來家長、學子們對於考試作文愈來愈焦慮,而教條化、公式化的作文教育,無法啟迪獨立思辨、無法熱情而真誠地書寫。
文章和作文的差別在於,後者是由他人命題。寫文章是每個人日常生活都會做的事情,如寫臉書、傳Line,文章反映的是自由的思想表達,不會被侷限在他人指定的題目中。
與其拘泥於「怎麼寫好作文」,「不如大家來重視『文章教養』」。 這包括最基本的文字使用、語言表達能力,從文章通順,到別有洞見、獨到修辭。
老師要自己會寫文章,才會教學生作文。 張大春細數自己從小學到高中的國文老師,這些老師從未教什麼是堆疊、映襯、排比法,或是讓作文得高分的公式,但他們文理清通、邏輯清楚,足以讓他領會文字的美好。 連批改作文的三五句話,老師都慎重地當成文章做。
然而,詞彙及修辭還是次要,寫文章更關乎思惟,所以更重要的是「怎麼想」。人要先對生活內容有觀察,才會有反省,產生質疑、好奇,並進行分析。面對生活中各種遠近事物,個人關心及不關心的,有的熱著看有趣,有的冷著看比較有趣。 從中慢慢體會,就是『過生活』,生活就能處處有文章。
家長要幫助孩子寫好文章,就是要勾引他們把生活裡的觀察,落實為可供反思及使用的語言材料。 就是要多溝通,經常和子女交流對事物的見解。 然而,不要說學生沒有受到觀察與思考的訓練,連大人都沒有這種能力,電視上播放著不需要用頭腦看的連續劇及綜藝節目、新聞只剩八卦報導,大人自己找不到有意義的生活話題可以跟孩子聊,一代不如一代,作文寫不出來,只是反應出結果而已。
培養文章素養,是在訓練了解生活的角度,能讓你成為一個有趣的人。家長擔心孩子會不會寫作文,不如多擔心自己能不能找到話題和孩子溝通;唯有透過和孩子溝通,才能回頭刺激父母做文章的能力。 大人更需要加油了!
寫好文章的能力,一輩子都受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