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革命正在改寫競爭的遊戲規則; 以不變應萬變的想法,在現今快速變動的社會中已不可行!
創業精神和敏捷程度,會成為愈來愈重要的勝出關鍵。 未來的競爭,將不會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的新世界。
麥肯錫報告顯示,數位化對各行各業帶來的許多衝擊之中,「人才不匹配」是最大的挑戰。 除了被取代的人力,大部份企業都發現,它們在自動化無法取代的工作上,也很難找到對的人才,例如,程式設計、大數據分析,以及有能力制定數位策略和設計新商業模式的人才。
產業的升級與轉移需要大量的數位人才,全世界都面臨人才短缺的恐慌。 只有及早幫助勞工提升和學習新技能的企業與國家,才有機會勝出。 從國家到個人、從企業到學校,要儘速提升數位能力才有競爭力。
數位時代的人才,必須瞭解用電腦的語言,把事情再說一次; 也要能把程式轉換為詞彙,有效地去溝通。 學程式是強迫用有架構的方式建立邏輯,讓你一步一步想得更有目的、更有效率。
因此,當代教育的重點,是讓學生有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並加上電腦運算思惟(computational thinking)──前者是從人性、從使用者的角度去發現問題、找到問題的能力,後者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在的創新,必須從研發導向的創新,轉為市場導向的創新。 真正有價值的是跨領域的想法,將數位工具融入非數位環境的能力,數位經濟就是每個字後面都加上「服務」。
因此,我們要培養的人才不能再是科學怪人。 史丹佛大學開始推動「CS+X計畫」,就是電腦科學系(Computer Science)降低必修課程,而加入了更多的人文、歷史、藝術、政治、行銷、管理、心理、金融、生物、醫學、材料...等課程,讓學生能理解真實世界的運作。 除了課程設計彈性大,留給學生的時間也更多。
另一方面,也開設了許多電腦基礎課程,例如圖像程式語言Snap!、目前最常用的Python等,積極鼓勵非電腦背景的學生來上課,強化電腦運算思惟,修課的學生更顛覆傳統刻板印象地超過一半是女生。 在6000人的柏克萊大學裡,一門基礎程式設計課程有3000人修課,上課地點在偌大的學生活動中心,這門課有250位助教,輪流帶領50個分組,每週課後至少3小時的的實驗與討論。 這堅定地表現出了引領數位世界的決心。
史丹佛甚至已經開始頒授電腦+文學、電腦+藝術、電腦+政治...等學位,透過跨界整合找到理解世界的方式。 美國政府自2017年起的3年裡將投入40億美元,培育美國未來所需要的數位人才。 德國已經在工業4.0的競爭中擁有領導地位,依然從2008年起就大力推展「MINT」計畫 (德文裡數學、資訊、自然科學與科技的縮寫),全力打造德國在數位新世界的競爭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