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台灣全年整體研發經費約占國內生產毛額比重的3.62020年),早已超美趕日,國際排名僅次於以色列和韓國。   然而,龐大的研發經費投入,是否產生預期的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效應?

 

總要素生產力(TFP)是衡量創新對經濟貢獻的最佳指標。   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顯示近十年ICT產業的TFP年增率為2,而製造業的TFP更僅為0.3,成長相當緩滯,遠遠抵不上增長的研發經費投入。   國家實驗研究院的科技創新指標評估亦顯示,台灣近年來的技術貿易額收支比一直在8個評比國家中墊底。   這意味著我們的科技、研發及創新薄弱,而對經濟產值的貢獻也相對不足。

 

200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元研究結果顯示,採用好奇驅動科研補助方式(35頁構想書)產出的論文被引用指標,比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以傳統方式(3050頁詳細計畫書)資助的科研高出數倍。   真實世界中,特斯拉電動車近三年的科研支出,雖僅為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總和的13%。   然而,特斯拉市值卻是兩個競爭對手的5倍以上。   科研經費應投資在創新者的想法,而非在特定項目的完成。       好奇驅動科研賦與政策執行者和科學家對科研停損點設定、風險承擔和另闢蹊徑,最終達成創新目標的概念。

 

30年來,台灣科研經費主導機構仍抱持著一貫以過程為導向、規避風險的保守心態,往往只是將寶貴的研發資源刻意分贓、重新分配,導向有特殊關係的學閥、學霸了事。   以生技研發為例,2000年有人類基因體研究經費的大筆投入,新冠肺炎前有浩鼎新藥的龐大研發財源募集,到新冠肺炎後的高瑞疫苗國家資助,卻皆未有亮眼驚艷的生技產業創新研發成果產出。

 

最近,美國國會針對《晶片和科學法案》中的2000億美元研發經費預算進行審查,要求聯邦政府將其中一部分用於好奇驅動研究。   我們欲藉由研發創新,突出經濟發展,提升產業效能,應重新思索科研補助制度的改革,可借以為鏡。

 

 

 

 

 

                                                  摘自聯合報/鄭博仁/林口長庚醫院婦產科教授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凱文 的頭像
    凱文

    凱文的異想世界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