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均希望藉由高等教育達到教育機會均等與社會公平的理想,但國外對於高等教育與教育流動的相關文獻中,多認為高等教育入學率的增加並不會造成社會公平的階級流動,反而會加速社會的不平等,尤其是對於弱勢族群、女性等兩大族群更為明顯。

 

以色列教育學者於1993年針對愛爾蘭做的相關研究提出「最大化維持不平等理論」,認為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變化及教育財政政策的實施,家庭背景對於教育機會影響雖減弱,但階級間的屏障並沒消失;其次是唯有上層階級對教育需求被滿足,不同階級間的入學差異才會減少,如果上層需求沒有被滿足,社會階級障礙會一直存在。   也就是雖然高等教育入學比率增加,但是中下階層與工人階層會接受較為次等的教育。

 

我們都希望教育可以打破社會的不平等,但社會不平等以及學生進入哪些大學以及系所,其實還是受到家庭中各類資本的影響。   雖然教育擴張可以在數字上看似打破了階級的不平等,但更應該追求的是質的平等

 

因此給學生一個良好而穩定的求學環境是必要的學校應該多設立助學金,以貼補經濟弱勢的學生,並落實評量機制,如此才有可能讓學生在高等教育中受益。

 

 

 

 

                                                                                2022-08-18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