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2000年出生的千禧世代,早已成為社會的中堅主力。他們已不是小孩,甚至可能決定我們的未來。

 

從前的世代談理想的溝通,千禧世代善於活用資源,強調「共享」與「協作」、追求意義;在社交媒體長大,希望被關注、發揮影響力。超過8成的千禧世代認為應該把握當下、追求自己想做的事。

 

形塑千禧世代最顯著的三個因素是:父母過度呵護、無所不在的科技導致分心、更多機會可以及時行樂。

 

千禧世代追求影響力,但太過躁進,習慣用科技填滿生活的所有空白,卻缺乏和人的真實互動。因此,千禧世代需要更專注,因為手機的影響,一心多用是假的,分心是真的。要能解決問題、完成事情,才能發揮影響力。「影響力」是用盡畢生的時間,專注做好一兩件事情。

 

千禧世代被教育成自己是生命的主角,認為自己擁有獨特風格,不願意被貼標籤與歸類,傾向找到能定義自我、自我認同的路徑。也因此有個獨特的形容詞,是自我感覺良好(entitled)。

 

10個人會有6個人同意,選擇現在的工作是因為使命感,千禧世代期待做與志趣相符的工作。

 

關心社會議題,重視共同參與、創新與意義,累積影響力,追求實質的改變。

 

千禧世代高度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但同時有高達7成以上不認為台灣適合長期發展。

 

這是一群學歷最高、面對貧富差距對大、但收入卻是最低的世代。

 

過去強調數字、重視績效的管理模式愈來愈不管用。千禧世代追求的是更人性的管理文化。

 

但是,他們同樣必須學著用人性化的方式應對衝突。他們用科技來填滿所有生活或對話的空白,只因為覺得不自在。他們害怕跟人互動,他們害怕面對面衝突,這就是為什麼年輕世代有個現象叫做Ghosting(搞失蹤),當他要跟一個人分手,就封鎖所有社群媒體,不回簡訊、電話,就是消失了。

 

衝突意味著能學習如何面對人、學習求助。這是需要練習的技巧,不然只會逃避。千禧世代必須學習如何用人性化的方式處理壓力,當壓力不斷疊加上去,最後會爆炸,結果只能用憤怒的方式表達,但是誇大的負面情緒是無法處理自己的情緒,也無法解決事情,改善社會。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