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看後天」,看了後天就知道明天該做什麼,也會知道今天如何預做準備與轉變。
★
世界上有一大堆人都在講「行善」,或一窩蜂跟著別人去「行善」,但這都是刻意的、有目的的、有所求的、最終是為了利己,所以根本稱不上所謂的「行善」!
真正的善,是隨喜的,例如路上遇到一個人問路,你跟他說怎麼走,甚至帶他去,這才是無目的的,無所求的,利他的。這不需要刻意的,但心裡是快樂的。
一個人能夠名留千古,並不是因為他為自己做了什麼,而是他為別人做的犧牲與奉獻。人只有在利他時,才會感覺到真正的快樂。
退而求其次,人生如何能夠不感到空虛、不留遺憾呢?一生平凡事,平凡過一生,做好平凡事,一生不平凡。 試著多幫助別人,不求回報,只有無私地助人,人生才有價值。
★
這幾年,台灣的大學在世界排名中迅速的往後退,要如何才能把一所大學辦好呢?我們常常聽到一個笑話,台灣只有一所大學,叫做「教育部大學」,因為,從系所的設置、招生名額、收的學費高低、到補助款...,教育部什麼都要管,但教育部又怕被批評資源分配不公平,所有公立大學都長得一個樣子,沒有個別特色,被法律管得死死的,當然死氣沉沉沒辦法跟國外大學比,更遑論每天捉襟見肘求生存的私立大學。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台灣的大學基本困境就是財務困窘。 台灣每位大學生每年「生均經費」最充裕的情形約30至50萬台幣,圖生存的大學可能是10至20萬或更少。韓國的大學為70至80萬、日本100萬左右,歐洲、香港、新加坡是200到400萬,美國則是300至500萬。
看來想要把台灣的大學辦好,是緣木求魚了。
★
相愛容易相處難,當企業創投與併購成為顯學,母公司如何跟新加入的團隊成功溝通、協作,真正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功效? 除了客觀條件的門當戶對,人往往是更核心的關鍵。因此必須精心設計組織架構,確保無論是獨立運營或是全面整併,子公司的領導人與團隊,能與母公司的對應組織,產生良好的信任、溝通與協作,雙方才會有相乘,而不是相耗的結果。
這就像是社會的多元族群,「融合」(integration)並不代表「同化」,新加入的團隊不應該放棄自己的特質、專長、甚至是文化,而應該是為母公司注入新的生命與創意,否則,就失去了併購的意義與目的了。
★
台灣最強的兩個產業項目,就是高端製造與高端服務。政府應以政策引導投資,以強化這兩項的核心競爭力。
★
企業應設立員工諮商中心,除了法律諮詢,還應包括心理諮商、人際關係、以及婚姻家庭諮商。 每年應舉辦一次全員諮商講座,並設立「同儕輔導員」制度,輔導員每年至少進行兩次訓練講座,當同事發生狀況或是有潛在危機時,可於第一時間跳出來關心,並能協助向諮商中心通報。
★
疫情蔓延,企業內外交迫,真正考驗領導者的時刻終於到來。 企業領導人應該向團隊與客戶傳達明確訊息,並且保持冷靜與透明,坦然面對眼前的挑戰。
身為主要決策者,你的訊息要傳達給兩組聽眾:你的團隊與你的客戶。 員工與客戶的安危是你心中最大的牽掛。為了維持核心業務運作,員工應該受訓具備執行不同領域工作的能力,才能在同僚生病時代為上場。
一個好的經理人,應該花時間傾聽團隊疑慮,並且耐心地回答他們的問題。 你越安靜,能聽到的就越多。在疫情蔓延的此刻,大型聚會並不適切,但是線上的公司大會(town hall meeting)會有幫助。
傳達明確的訊息,保持冷靜與透明,無論危機與否,企業領導人都應該如此行事。
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