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有愈來愈多人刪除社群app

 

救救菜新聞

 

新聞讀者希望新聞的寫作結構更精確、更明晰,即使無法提供解決方案,至少能有明確結論。因為他們普遍認知自己時間不足,過多網路雜訊佔據太多時間心力,加上對演算法不信任、手機推播轟炸讓他們關閉通知,愈來愈需要另一種「資訊中介者」,扮演信任濾網的角色。

 

此外,「口碑」具有資訊篩選機能,尤其是信任的家人朋友,人際傳播是最有力的病毒擴散機制。

 

、時間,習慣與儀式:

 

資訊消費者偏好固定時段的節目排播,像廣播一樣,方便養成儀式性習慣,也方便同好間交流討論。此外,人們傾向在不同時段消費不同類型訊息,例如多數人習慣在上午閱讀新聞,晚間閱讀較軟性的休閒資訊。

 

讀者有時並不想要碎片化的「最新即時」,寧可看到與他們「關聯性高」的新聞,最好能提供完整脈絡,讓他們一次飽足。

 

三、資訊主控權:

 

愈來愈多人刪除臉書等社群app,年輕族群尤然,但他們並非完全棄用,而是刪掉手機應用,限制自己只在桌機瀏覽;或每隔一段時間重新下載,逛完再刪掉。此一趨勢,意味著資訊消費者日益重視主控權,不願被社群網站制約。

 

讀者想知道新聞背後的故事:為何報導一則新聞、誰來報導、新聞如何完成、消息如何驗證,這些背景資訊有助於建立信任感,而「信任」,正是當前新聞產業的貴金屬。

 

反之媒體會透過「總合瀏覽頁次、每月不重覆到訪人數、讀者每週到訪天數、新註冊用戶數、新聞信訂閱數、轉化率、續訂率」等一整套數據,判斷網站是否健康成長。

 

另外媒體也降低訂閱門檻,例如科技新聞網站The Information推出「每天十則科技新聞分析」app,年費29.99美元,期望拓展一般新聞消費者,除了增加營收,也作為未來高階訂戶的「入門款」。

 

新聞媒體經過近幾年的跌撞摸索,新聞產業漸漸聚焦在「營收焦慮」、「流量焦慮」與「信任焦慮」三個焦點尋找生存之道。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