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市調機構   CB Insights 的統計,2021年上半,全球就新增203家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讓這個名單已超越700家。   許多人說新創市值通膨了,現在新創市值要「十角獸」,超過百億美元才夠看。

 

全球700百多家獨角獸,大部份沒有獲利,但因為市值很高,拿到很多資金,對其他競爭者產生不公平競爭,沒有擠上這班列車的公司,以後會更艱難。

 

台灣的沛星Appier在日本上市91APP在台灣上市這兩家公司勉強算是獨角獸然而2021年台灣距離國際卻越來越遠了

 

台灣已經被東南亞、東北亞獨角獸波及。   我們看見新加坡的蝦皮、印尼的電商Tokopedia在台灣市場落地;Line與軟銀雅虎在日本整併;美國上市、有「韓國亞馬遜」之稱的Coupang也在台灣開始營運。   獨角獸一旦上市,有能力都會出海。

 

台灣周邊的獨角獸很多,這會影響台灣的人才流動。   當別人可以來台灣找人才,台灣企業必須要有能力到國外找人才,目前台灣只有少數新創聘用外國人才,但國際獨角獸對台灣人才的吸力很大。

 

台灣在數位經濟若遲遲沒有發展,對年輕人來說會非常挫折,數位菁英將出走外國。   許多年輕人看中這些獨角獸新創提供的機會與國際發展潛能而出走,不用真正「出國」工作,單是遠距辦公,就已造成嚴重的人才流失。   實體的國土不能增加,但數位國土與數位人民,只要政府重視,都有機會發展。   若放任不管,人民就會在線上跑到別的國家當國民

 

政府要改變所有科技政策中「場域」的概念,不再限於台灣本島。   「接單」的思維也須改變傳統接單僅適用於製造業,數位經濟計算的是全球使用者,錢沒有在台灣收到沒關係,總有一天人頭會轉成錢,或是錢會在海外收到。

 

新加坡透過政府全資擁有的淡馬錫控股公司投資全球,以掌握最新趨勢。   台灣也需要平台,藉由投資國際讓我們知道以色列、芬蘭、歐洲、印度等各國新創發生什麼事,有了眼睛,後面才會有手跟腳。   台灣因為有硬體產業,帶有技術,更可能超越新加坡,讓這些國際新創願意接受台灣的投資。

 

台灣可以成立民間的高科技投資基金,透過企業的力量,將傳統產業的價值轉換成投資價值。      而對於未來的新創企業,建議第一天就要有出海的準備跟能力。      有上市能力的獨角獸,必須「出海」以獲得利潤。

 

因應競爭全球化,數位新創拿到國際資本是關鍵,有了國際資本,才有機會擴大規模。       有了錢之後,擴大市場或用戶,才能盡快轉成價值。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