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從來就不只是一種溝通工具,它背後代表著文化、歷史、權力、價值認同與群體意識等。

 

大學如果不論是否適用而採全英語授課,把英語教育母語化,每個人恐成為失根的蘭花。

 

  

中美對峙愈演愈烈,夾在中間的台商未來的求生之道:沉默是金。

 

台商把世界工廠變成中國工廠   所謂「台商大舉撤離中國」完全是假議題,除非認為自己一點內銷都做不了,否則,不會有一個台商肯完全放棄14億人口的市場。

 

  

一家醫材公司努力了8年,終於把台灣製造的自有品牌,在國際大廠佔據的台灣市場上,搶下一成的市佔而在歐洲也打下了1%的市佔率。   就在此時,一家歐洲大通路商卻跑來談貼牌代工。   這是公司大舉擴張的新機會?   還是犧牲品牌的歪路?

 

公司不僅應接受此一貼牌訂單,而且也要努力爭取更多歐洲通路商的代工訂單。       此外,面對成長中的市場,應及早提高產能;在短期中則應投入更多心力,提高品牌在台灣本土的市佔率。

 

缺乏優勢的戰場,別急著進入,產品缺乏差異,反而應立刻擁抱代工。          自有品牌的目的其實是希望自行扮演通路商的角色,直接面對醫師及醫院的採購單位。          台灣品牌商短期內能否在歐洲建立這種人際網絡關係,是有待驗證的挑戰。

 

將來若想爭取更多訂單,有必要及早擴充產能,並進一步走向智慧化生產。

 

另外自創品牌從本土做起,台灣市場尚有成長空間,應投入資源與心力在國內建立品牌地位。   能否成功走出品牌之路,應該考慮3個重要的策略面向:產品是否有足夠品牌條件?       外部環境是否合適?       資源與時程能否互相匹配?

 

「差異化」是創造品牌的必要條件,而且醫材法規管制十分嚴格,每個國家地區都有自己的法規及權責機關,不僅產品要通過許可及認證才能進入該國市場,行銷通路的開發也很不容易,需要長時間才能和當地醫療機構建立互信,因此品牌的建立相對困難。

 

這也是為何目前台灣的生技新藥產業,即使擁有了創新專利的發明,仍選擇和國際大藥廠合作,借重大藥廠的品牌、通路、和資源,一方面加速進入全球市場,一方面累積資源和實力,俟時機成熟再找機會振翅高飛。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