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原生媒體由於進入門檻低,品牌累積不易,加上網路訊息碎片化,新創媒體的生命週期愈來愈短,剛攀上巔峰迅即衰落。

 

傳統的計次付費牆、試閱型付費牆也已經不管用了   不過《華爾街日報》早已發展一套複雜的動態付費牆,將每名訪客賦予65種變數,造訪頻率、最新上站日期、閱讀深度、偏好內容類型、上網工具等等,藉此計算出一套「傾向分數」,用以調整付費牆。

 

更多媒體打算推出「微付費產品」,隨著線上支付與個人化技術成熟,開放讀者訂閱特定主題內容,像是「關注你最喜歡的球隊」、「接收特定區域新聞」、「暢讀選舉新聞一個月」、「關注你最喜歡的作者」等等。

 

過去20年,數位轉型是關鍵典範;未來20年,數位化此一概念本身的轉型,才是關鍵。

 

如何善用人工智慧生成的內容,讓記者寶貴人力用於重要採訪上;紙本媒體如何藉由大數據與演算法,精確評估發行量與派送點;如何在真假參雜的網路訊息中,凸顯事實查核的重要性,並運用各種工具創造信任,都是「合成媒體」(Synthetic media)時代的重要功課。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