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才的「平均素質」都不差,但為什麼「世界頂尖」的卻沒幾個?

 

問題的癥結,有很大一部分在大學教育上美國的大學分為三大類私立大學好的非常好,可以打90分以上,例如大家所熟知的名校,爛的就很不好,可能只有30分,就如大家所聽到的野雞大學,甚至在賣學位;另一種是公立大學,不會是頂尖,但是會有一定的水準,至少可以打60分以上;最後一種是社區大學,可能只有2年的修業期間,以培養技術為主。

 

台灣前段班的大學雖然極力想邁向頂尖,但是在教育部的嚴格掌控之下,台灣的大學走上齊頭式平等的道路,可以說骨子裡只有一間「教育部大學」

 

然而要成為頂尖,必定要是一所「研究型大學」,並且要達成一個使命,就是要能夠「發明未來」。 研究型的大學,就是要能夠發現(identify)、挑戰(challenge)和預備(prepare)能發明和塑造未來的先驅者、領導人。

 

這樣的領導人,有什麼重要的特質?首先必須具備內在驅動的熱忱passion)、好奇心curiosity定義並架構問題的能力(ability to define and frame worth solving problems)。也就是必須有「學問」學會問對的問題learned how to ask right questions)。

 

一個國家要培養出能「發明未來」的先驅,不但要改革高教,更要改變整個社會觀念:從家庭、幼教、義務教育開始翻轉,高教才能承接而上。過去我們的教育並不鼓勵提問,而是專注學答。但「學問」的養成是要學習如何去「問」,而不只是學「答」。對學習本身無熱忱、不注重問問題的國家和社會,不可能孕育出創新先驅,也不可能存活在這個以創新發明為經濟主軸的時代

 

研究型大學的使命是創造「產學」落差大學的功能就在於嘗試錯誤大學的研發要從不斷地嘗試錯誤之後走在產業的前面,才能善盡其責,走出台灣的明天。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