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有兩種一種是空間上的殖民」,例如日本殖民台灣日本在空間上佔據了台灣   另一種則是時間上的殖民」,在心態上的「今是昨非」,用現代的「政治正確」,去要求古人。

 

政治正確究竟應是現代人的自我要求,還是對他人的要求?   有沒有限定的範圍,可不可以無限上綱?

 

任何一個社會都是眾多較小族群的組合。       族群的分界線,最常見的是血緣、地緣,或是學歷、工作、宗教團體、社團組織等,每一項都在族群與族群間畫出一條條隱形的分割線。

 

任何人都同時歸屬好幾個族群。   各族群有它特有的圖騰與禁忌,生長在這些族群組合的特定時空,思想、理念、價值和習慣都會被族群形塑與限制,不可能憑空生出無關的價值觀。

 

因此政治正確,跟我們所認同的族群有關。   族群間的差異,小如一個城市中,像是舊金山的亞裔和白種人;大則如國家內不同的族群,例如印地安保留區的原住民和大城市的居民。

 

更大者則是國家與國家的差異,例如未開發、開發中和已開發國家,因為文化和國情不同,國家間的政治正確幾乎難以有所交集。

 

過度強調政治正確,特別是要求對方政治正確,常是各個族群間衝突的來源。

 

然而政治正確更大的挑戰不在空間上不同族群的衝突,而是時間軸上的前後差異。   歷史上許多今是昨非的故事常常出自於文明的進步,出自於價值觀的演化,出自於觀察角度的調整。        更等而下之的是許多現代政府企圖奪取詮釋歷史的話語權,於是追究過去的是非,成為政治權力操作的工具。

 

用現代人的眼睛去看過去人的行為,跟先進國家面對落後國家,或是殖民者面對殖民地的心態,沒有太大差別。

 

主張今是而昨非、過去百無一是的人,彷彿是時間的殖民主義者,粗暴地以現代的價值觀數落過去的種種不是。

 

差別是:空間的被殖民者還可以抗爭,爭取獨立;時間上的被殖民者卻往者已矣,一無申辯的餘地,只能任憑現代人鞭屍。

 

現代人常喜歡強調,「歷史的錯誤可以原諒,但不可以遺忘。」    的確,歷史不應當被掃到地毯下,不為人知。   然而究竟是不遺忘比較重要,還是原諒比較重要?   不遺忘,是否能幫助原諒,還是讓原諒更加困難?

 

現代人如此講究多元價值,強調族群間的包容和諧,為什麼我們不能接受歷史、體諒古人所處時空跟現代迥異,學會跟古人和平共處?

 

如果能夠做到,也許我們才真正學習到現實生活裡,該如何跟理念不同的鄰居相處。

 

 

 

 

 

 

 

P.S. 本篇心得摘錄自天下雜誌鄭志凱先生獨立評論專欄,這篇寫得實在太精彩了,提出了全新的角度與觀點,根本就是新的哲理與思考,讀來讓我起雞皮疙瘩,這是從未有過的感覺,不分享活不下去!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