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月從《華盛頓郵報》退休的總編輯巴倫(Martin Baron)是新聞業傳奇,曾效力《邁阿密前鋒報》、《洛杉磯時報》、《紐約時報》、《波士頓環球報》,年紀輕輕就鋒芒畢露,退休前接受《紐約客》(The New Yorker)訪問,談論自己對新聞工作的信念與管理風格。

 

身為一個管理者的工作基本上就是創造一個讓記者可以盡情發揮的環境   新聞組織的運作方式仰賴於記者、編輯、設計、攝影的主動性、想法與能量。   這是去中心化的,管理者能做的就是創造他們能發揮到極致、維持水準的環境。

 

管理者設定大方向、決定優先事項,新聞媒體之所以聘雇有才華的人,就是因為他們有才情要揮灑,而不是來被動地聽管理者指揮。

 

在社群媒體時代,當記者在個人臉書發文時,沒有編輯擔任中間角色。       因此,記者在社群媒體發文時必須謹慎自持,也依然要遵守組織標準。   不論身處何地,他們依然代表新聞媒體,也因為在新聞媒體工作才使得他們獲得眾多人追蹤。   因此,記者在社群發文,應遵守撰寫紙本、網路新聞、出席論壇以及上電視、廣播的標準規範。

 

對於客觀新聞學,很多人曲解了其中「客觀」的含意。   「客觀」這個詞源自美國著名的新聞記者李普曼(Walter Lippmann),是在說身為記者、身為人,我們都因為個人背景、生活經驗和所接觸的人,存在不同的偏見。

 

進行報導時,應該嘗試放下偏見,盡可能用科學的方式著手報導,且心態開放、誠實、公平,真誠地聆聽受訪者必須說的話,珍視他們的說詞,縝密、嚴謹地報導。

 

「客觀」,絕對不是「中立」的意思、不是兩面並陳,也不是所謂的平衡,從來不是。     而是,只要做了嚴謹的調查,而且對於所做的努力心安理得,就應該告訴人們所發現的事,而不是假裝沒有發現任何確切的事實。

 

如果我們知道報導中的雙方並不平等,就不該強行用對等的方式處理。   我們應該堅定無畏地告訴讀者我們所知與所發掘的事。

 

然而我們必須承認自身背景侷限了所見所聞,必須開放聆聽所有人的聲音,聽聽他們必須說的,並重視他們的說詞。   再一次強調,我們必須仔細聆聽他們說的話,真正當一回事,因為那些無權勢者,往往有著最有力的說詞。

 

巴倫支持耗費人力與預算的調查報導,打造出色的全國性媒體必須有的政治、政策、與評論內容,並擴大具吸引力的垂直領域,如科技、國際、財經等,深耕資料新聞。     而調查報導最重要的不是黑白分明地抓住壞人定罪而是抽絲剝繭呈現什麼樣的系統性問題能誘惑人一步步讓弊案發生

 

對於地方報社這類小型新聞媒體而言,巴倫認為必須找到自己的商業模式,而那就是使用者付費,讓那些期望高品質新聞的讀者付費。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