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常有讓客戶甚至員工傻眼的繁文縟節,企業應該成立專責部門來改善這些不合理的內部規定這個部門可以叫做常識部門」。

 

 

品格一直是社會評量一個人的準繩。   品格是需要從小培養的德性,神經發展學研究列出了兒童發展各種認知的最佳時間,其中習慣(habitual response)和情緒(emotional control)得從小教。

 

習慣是6個月就可以開始教,2歲到頂後下降,4歲後曲線平了下來。

 

情緒的控制則是零歲開始,2歲到頂點,2歲半開始下降,5歲時曲線不但平下來而且趨於零,表示5歲以前沒有教好情緒控制,以後就來不及了。

 

人的壽命越來越長,教育的重心就不在知識而在所謂的4QIQAQEQCQ   以前很在意的IQ會變成未來找工作的基本條件,而適應力AQ會比IQ重要,因為不管有多聰明,在快速變動下,不適應就淘汰。   現在注重團隊合作,人際關係和溝通能力的EQ(情緒智商)是必需的。   在地球是平的時代,文化智商CQ更是維持和睦的條件。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是環境呢?       醜久了就會習慣?       台灣的環境美學完全不及格!   「美感」絕對不是見仁見智的,也絕非砸錢即可速成。

 

「美術」與「美感」教育之差異,只有技術技巧、只有物質文明,而少了人與生活環境的互動對話,以及對自然生態系的充份體認,只能剩下「移植」、「複製」的表象,將難以萌發出令人感動的生活美感。

 

如果沒有社會影響力,藝術跟垃圾沒有什麼不同!

 

 

科技本身是沒有價值的除非科技能解決問題

 

 

嚴長壽說,真正的領袖,首先要「學會做人」:可感受社會不公、關懷弱勢、具批判力、有使命感;二須「懂得生活」,對文學藝術、音樂舞蹈、國際參與、山林環境有所共鳴,不當庸俗領袖,感受生命價值。

 

最後才是「學著做事」,發揮專長、產生影響力,還要有胸襟快去培養下一代人才接棒,為美好未來努力。

 

一個組織持續的成功和進步,源自領導者堅定的信念、清晰且縝密的思慮,還要有建立互信互助團隊的能力,才能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

 

「自律」是領導者一大特質,領導者最大的挑戰就是先領導自己。

 

  

西方或許可以直接孤立中國,強迫它做出改變,但成本很高。   西方難以靠懲罰強壓中國。   短期內,許多國家被迫選邊站的時候,會選擇中國。   畢竟中國是64國的最大貿易伙伴,美國只是38國的最大貿易伙伴而已。   孤立中國也無法保護人權,反而會強化專制政權的控制力道。   中國人民少了與西方國家商業、知識、文化上的交流,更難接觸到外部資訊與思想。

 

因此,繼續與中國往來是唯一可行的途徑但西方國家要建立防禦能力。   台灣與中共的交往經驗最多對中國的語言文化認識最深也與美國有共同的價值觀,可以在中美衝突中扮演最重要的介面

 

  

施振榮領導術

 

施振榮說,領導不應只是「管人」,而是一種「服務」,帶大家一起做一件事。   領導人的根本之道有3個基本信念:包括為社會創造價值、考慮所有利害相關者的利益平衡,以及讓組織永續經營。  

 

還有6個面向的基本價值,包括:直接、有形、現在、間接、無形、未來。前3個是顯性價值,後3個是隱性價值。

 

隱性的價值強調營造企業文化、品牌經營。   然而追求隱性價值並非立竿見影,要帶領員工長期抗戰,最重要的是建立團隊信心。

 

面對策略選擇,短期要先求活路,但你所做的短期思維不能跟長期目標衝突,更不能犧牲長期目標求活。

 

經理人在每次決策前,是否跟團隊有效溝通,是成敗關鍵。   施振榮提出「3C而後行、5C而決策」的領導原則。   3C就是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溝通、溝通再溝通),而5C就是再加上consensus(共識)與commitment(承諾)。

 

溝通可以分為3個步驟:

 

1、自我對話、反覆思辨:透過自我對話,不斷反覆追問自己是否可行、甚至嘗試否定自己的觀點,透過正反兩面的論述釐清。

 

2、拋出見解、徵求共識:自我對話之後,是尋求他人建議。   願意聆聽是管理者要念茲在茲的準則。   不可行的一定會講出理由,甚至安撫對方,為有挫折感的人找台階下,才不會成為一言堂。

 

3、外求專業、共尋解方:若還想不出更好的方法,那就進一步求助外界的專業建議。   經過充分溝通、取得共識後,經理人要做的就是行動,並承擔起所有責任。   工作可以外包,因為外包才有機會做更大、更多的事;但責任絕不能外包。   若一失敗就卸責給部屬,以後沒人敢跟你做事。

 

  

令許多都市計劃專家憂心的是,去年台灣人口已正式進入萎縮期,各地方政府會不會盲目土地重劃,重蹈過往開發不當的覆轍?

 

台灣的重劃區都是以「癩痢頭」的方式發展,這邊一塊、那邊一塊。   閒置地長雜草,土地運用沒效率,其結果就是生活機能聚集的速度很慢。   永續城市理論裡面,城市是集約發展比較好。但台灣不是,先畫一塊大餅,以為這整塊都會發展起來。

 

政府應該硬性規定分期分區發展,集中需求,發展才快。

 

正在經歷逆都市化的台灣,會不會再度不當吞噬農地?       人口何時回流都市?       要看市中心都市再造的能量有多強。       現在可以看到,台北的危老重建量是全台第一,也許是下一個階段的開端。

 

 

 

 

 

 

 

 

 

 

 

 

 

 

 

 

                                                                                                                 719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