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思考都有盲點,都受到個人經驗的限制。 我們有盲點,經常犯相同的錯誤,主要是因為一般在決策上有三個偏誤:
第一個偏誤是觀點問題。 當我們身在其中,就很難看清楚系統的全貌。
第二個偏誤來自自尊心,讓我們過度執著於自己的觀點,看不見外界的反饋而無法更新認知、無法學習,把精力花在捍衛自己的想法上,困在自己的無知中。
第三個偏誤是因為距離。 當我們和決策的結果距離愈遠,就愈容易維持既有觀點,無法有新的認識。
打破慣性與盲點需要工具,以下是3個我們在日常決策中都可以用到的思維模型:
1、二階思考:想到結果的結果。 所謂一階思考,是思考立即的結果;二階思考,是不僅考慮行為的直接後果,還考慮行為結果的後續影響,想到結果的結果。 現在的世界是多層次交疊的複雜網絡,有很多眼前看不見、卻重要又難以預測的關係交雜其中,一個決策已經很難只有一層影響,凡事都應該思考二階效應,否則等於沒有思考。
所以,在決策時,要習慣多問自己一個問題:接下來會怎樣?
2、反向思考:從終點往回推。 反向思考(inversion)是倒過來,從終點回推,有時更有用,可以帶來意外、非直覺的效果。 我們常專注於正向目標,但反向思考只要轉換角度。 當你被問題卡住時,試著從終點往回推,在解決問題時就可能出現突破性進展。 與其思考如何做到正面的成果,我們可以預想可怕的結果會是什麼,然後以此思考對策。
3、忽視思考:當我們看到自己不喜歡的事發生,或看到我們認為不對的事,經常會假設別人都是惡意的,但通常對方其實是無心的。 直接認定別人是惡意,就會導致偏執、出現盲點。 不假設他人是惡意的,才能專注面對問題,更有效率地找到答案,解決問題,而不被情緒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