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書店傳奇人物鄧特(James Daunt)救活英國最大連鎖書店,並打敗亞馬遜的線下據點。

 

鄧特說書店營運需要暢銷書,但書店的魅力不只在暢銷書。          你必須把每家書店都當獨立店面經營。          鄧特經營巴諾、水石、鄧特等連鎖書店,他把書店的面積縮小為原本的1∕10,把租金省下來,才有錢做正事。

 

比起書店的坪效,鄧特更重視人效。   授權各分店的店員決定進哪本書、擺哪、怎麼賣,能大大提升第一線員工把書賣掉的迫切感。   書目種類必須要多,且有明確主題,讓人一眼就知道這家書店的重點。

 

大多書店人的傾向偏左,崇尚進步與包容,但作為書店,我們也必須為右派留一個空間,不論選書或交流。

 

他不再用可測量的硬性KPI(關鍵績效指標,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幫員工打考績,而是專注在行為上,包括「對書的認識」、「與客人聊天的熱情程度」、「穩定的團隊精神」等指標。

 

鄧特很重視員工後天培訓,他大幅改變了組織架構,並建立一套為期兩年、包含六大面向的培訓系統,包括選書、視覺陳列、營運(拆箱點貨、包書出貨等)、人資管理、非書類的商品管理,以及服務。

 

書店不是零售業,當今全球書店面臨的經營挑戰,大多都跟過度套用零售業思維有關。   首先,書店不該賣與書本無關的商品。   再來,書店的首要目的不是導購,而是讓人想久待,因此必須環境舒適、陳列美觀。

 

書店視覺陳列有三大重點:燈光要暖,或用自然光;材質要軟,鋪放大量的布料,可以強調書的質感;外觀要有熟悉感與真實感,例如多用木質家具、桌腳不要銳利、別用冷冰冰的鐵桌與工業風。

 

書店的工作不是滿足消費者目的性的消費,而是透過挑書、空間與企劃,創造出對書的新需求。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